正文 實現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途徑(1 / 2)

實現小學數學減負增效的途徑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潘曉華

摘 要: 隨著教育製度和素質教育的推進,新課標要求優化課堂教育,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改革,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基礎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目前,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沒有時間培養自己的個性,有的地方甚至是學校、老師、家長共同給學生壓力,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有效控製。為了有效實現小學數學的減負,需要數學教師通過有效途徑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課堂習題應該做到精講講練,為學生創造更多時間進行複習和學習。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減負增效 有效途徑

小學階段的學習應該是學習和玩並存的,但實際上很多小學生肩上的負擔很重,除了日常的學校學習外,在周末和節假日總是會被安排各種文化班或者是興趣班,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不得不思考,為孩子安排的課程到底適不適合他們?這樣的學習是否有效?為此,筆者從實際教學中總結出了一些教學經驗,希望對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抓住學習的重難點

在每節新課之前,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在預習過程中,學生會對新教學的內容有所了解,並發現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在課堂上就會對不理解的知識認真聽課。反之,學生沒有做過預習,就會對內容不了解,上課聽講沒有重點,聽課效率就會低下。很多學生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做了預習了,認為已經都看懂了,但還是有很多題不會。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並沒有全心投入,課前預習的工作沒有做到位。課前預習是必要的,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有效完成課前預習。

在引導學生進行複習前,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並把課程中涉及的知識按照係統形式展現在黑板上,根據給出的知識係統進行預習。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提高預習的質量和效率,幫助學生節約更多課後時間。在小學階段,我們會學習到《統計》一課,我們以這一課為例子進行相關描述和分析。

統計表的概念——統計表是有什麼組成的。

統計表的組成——在了解的基礎上能夠說明統計表的所有組成部分。

統計表的種類——要明確各種統計表的類型,主要包括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百分數統計表,並明確各種統計表的特征。

統計表的製作——要能繪製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百分數統計表這三種統計表。

統計圖的概念——能描述出什麼是統計圖。

統計圖的種類——了解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優點。

統計圖的製作——了解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和繪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這樣清晰明了地把知識點係統性地展示給學生,學生對教學內容會有清晰的了解,也能分清知識點的側重點,在預習過程中有目的性地進行預習,避免沒有目的地亂翻一遍,也能有限避免預習無效的現象。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係統,在課堂學習中可以有效解決預習中的疑難點和重難點,並在此基礎上完善知識係統。

二、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會有這樣的疑慮: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學習知識,但實際上很多學生並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教師會反複對一知識點進行重複和引導。但經過多次的努力和引導,學生雖說最終理解了知識點,但是此時課堂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教學效率極為低下。為了在最後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會急忙把剩下的知識點講解完,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待了解。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是達不到最終的教學目標的,反而會產生消極作用。為了保證教學達到預期目標,教師會通過數學作業進行知識點的掌握和鞏固,實際上教學效率很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並不樂觀,而且學生的課後時間便被過多的作業占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很多時候學生並不能完全跟上教師的教學速度和頻率,所以會出現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存在質量差異,他們的思維並沒有同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亟待提高,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師生彼此之間更好地適應彼此,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