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中國社會?
專欄
作者:駱明
1比5輸給泰國,極大地提升國足關注度。怒斥、恥笑、謾罵、反思……各種情緒充斥社交媒體。當然,以中國網民的“深邃眼光”,不可能隻討論卡馬喬合不合格、隊員有沒有盡全力。足協成為眾矢之的是必須的,還有很多人把病根直指大環境,認為中國足球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既然社會有這麼多醜惡現象,足球搞不上去也很正常。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俱樂部追求短期效益,大多隻顧買外援不重視青訓;想在梯隊晉升,得給教練送紅包,甚至有時進國家隊也得送禮;足協領導毫不專業,是純粹的官僚……足球界的這些怪現象,都可以在中國社會中找到對應的思想源頭和鮮活例子。
但把中國足球搞不上去,簡單地歸咎於中國社會,未免太過膚淺。須知,中國固然有很多領域與中國足球一樣糟糕,但也有很多領域比中國足球好得多,排名世界前列的行業和企業不勝枚舉,雖然他們在成長中難免受到中國社會病困擾。那麼,中國足球為何會成為負麵典型?
寫這篇稿子的淩晨,正好與著名商業觀察家陸新之聊到“四萬億投資”對中國的影響。我提出的觀點是:政府當無為而治,不是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不做什麼”。陸老師的點評很精彩:“政府是最壞的裁判,跟足協一樣,怎麼做都不對,還是應該先忍耐,遏止國企、打破壟斷、改善結構、提升資金的社會效益。全是官員與國企掌握資源,這樣的遊戲規則太壞了。”這段話說的是中國經濟,但完全可以適用於中國足球。
我對經濟研究不多,為了剖析中國足球的運作模式和缺陷,冒昧把中國企業(或領域)的行事方式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民營為主,野蠻生長。阿裏巴巴、騰訊、華為都屬於這一類。雖然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都有著濃濃的“山寨味”,但他們的確充分發揮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有的甚至超過了老師們。例如騰訊,從OICQ到QQ進步神速,最開始,用MSN才時尚、才“國際化”,但QQ以其豐富的功能最終後來居上,MSN如今隻能苟延殘喘。又如阿裏巴巴的淘寶,以其免費店鋪在中國迅速擊敗了EBAY,也成全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網上購物市場。
第二類是國家包辦,但遵從國際標準。試以“申遺”為例,世界遺產的標準是相當嚴格的,想申請世界文化或自然遺產,都得遵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規則。中國也有自己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和“世界文化遺產”相比,保護的力度和方法有明顯差距,如同中國足球與世界的差距。雖然中國申遺因功利心太強出現了諸多怪現象,但入選的世遺都稱得上高水準,其導覽和保護的方式也給中國文保做出了表率。
第三類是國家包辦,但找到了合適的管理者。高鐵是這方麵的好例子。劉誌軍正在受審,他的不法之舉必將受到嚴懲,不過,他對中國的高鐵建設有裏程碑貢獻,通過“巧取豪奪”,整合了全世界的先進技術,讓中國的高鐵裏程迅速領先於世界。雖然高鐵爭議很多(例如巨額債務、施工質量、貪汙等),但它確實大大改變了中國。
第四類是國家包辦,但沒有找到合適的管理者,成為一個純官僚機構(公司),而這樣的機構(公司),必然是集中國社會醜惡麵之大成。不幸的是,中國足球正是如此。我相信,謝亞龍、韋迪等人主政中國足球之時,都懷有報國之誌。但他們真的不懂足球啊!尤其是韋迪,給我的印象是相當好學,可足球博大精深,豈是那麼容易學的?從韋迪近期接受《體壇周報》的訪談來看,他對足球終於摸出點眉目,可這時他又換崗到汽摩中心了。
期待“明君”容易被視為幼稚,可在現有體製下,最靠譜的希望,確實是中國足協來一個合適的管理者。我常對同事們說,當足協主席,要麼懂足球,要麼懂經營,悲哀的是,我們這些年的足協管理者兩者都不懂!中國籃球比足球幸運,他們遇到過一個李元偉。中國足協如果也碰中了一個“李元偉”,有望從前述“第四類”升為“第三類”。
當然,“明君”終歸是不長久的,如同中國籃協在李元偉離開後又故態複萌。其實,中國足球本來有望按“第二類”線路發展,如果國際足聯當初在吸納中國足協時,堅決要求足協按照國際足聯的要求來運作,中國足球將完全不同。國際足聯要求“政府不得幹涉足協內部事務”,足協主席須由選舉產生。若真能做到這一步,哪怕選舉過程不那麼民主、透明,我想當選者也有很大的幾率“或懂足球、或懂經營”,如同我們的世遺,雖然選哪些有爭議,但中選的都過得去。
可惜,中國足球似乎是國際足聯中的“另類”,中國足協管理者,仍然一直是“任命”產生。國際足聯會以停賽來威脅不按規程辦事的各國足協,卻始終對中國網開一麵,這其實是害了中國足球。而我們的政府真想把足球搞上去,最好與國際接軌,從“選舉足協主席開始”。當然,上上之選是把中國足協變成民間機構,在這麼多媒體和球迷的監督下,中國足球完全有望升為“第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