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更美好
北京時間淩晨1點,卡裏姆·哈比先生接聽了來自北京的越洋電話。朋友們邀請這個寶馬集團的設計總監立刻出發,參加幾天後在那裏舉行的汽車慶典。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對所有汽車廠家來說,中國顯然越來越重要了。
與此同時,職業賽車手趙凱,在接到參加展會的邀請後,結束了正在美洲的休假,在車展前趕回北京。兼具嘉賓與觀眾的雙重身份,他期待著享受即將到來的北京國際車展。
提前數周,車企已經將關於車型、技術、戰略方向等關鍵信息亮出底牌。隨著信息傳播手段的變革,汽車企業對於展會模式的理解和操作都在與時俱進。消息走在開場之前,現場作為表演的舞台,擔負著品牌的象征意義。
在采訪中,車企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新藍圖:未來的自動駕駛可能是這樣子,車主通過語音技術輸入目的地,汽車將自動前往。車主過去開車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別的事情,憑空多出許多時間,休閑或者工作,車主可以自由支配。通用已經推出了帶4G網絡的跑車,寶馬展示了全自動泊車係統,穀歌則宣布與四家車企和芯片製造商結盟,將安卓係統植入汽車信息娛樂係統。
美好的未來總是讓人期待。
從德國到北京,“向傳統致敬”到本次車展主題“讓未來更美好”,汽車走過了128年,這一切,並非隻是汽車的傳奇。人們永無止境的熱情和動力,推動了世界的進程。
13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會賦予運輸車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而無需求助於動物。”
15世紀,達·芬奇在佛羅倫薩看著窗外川流不息的馬車,在想:“鍾裏麵有發條,車該如何自動行駛。”
19世紀中期,歐洲一個叫拉爾夫的貨運馬車商人,坐在車裏,手中緊握著馬鞭,用充滿敵意的眼神,打量著那個從遠方駛來的龐然大物。那是一列蒸汽火車。倔強的拉爾夫去找火車商人談判,他要駕駛馬車跟火車比一場,看哪個跑得更快。他要證明,和馬車相比,火車是一個隻會冒出濃煙,搞得到處烏煙瘴氣的笨家夥。
一場從一開始就沒有任何懸念的比賽結束了,人類的提速時代開始了,而且,停不下來了。
隨後,發明家居紐,在激揚的戰火中,創造了曆史上第一輛自動之車;奧托,在挫折與失敗的煎熬裏,開發出強大的動力引擎;卡爾·本茨,發明家戴姆勒與邁巴赫,秉承前人的智慧和熱忱,最終實現了人類的汽車夢想。“追逐自己的理想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我對此的熱愛將永不停止。”他們的精彩人生融入曆史,人類的生活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許許多多讓人想不到的事情,事實上,連本茨先生本人也絕對想不到,由於他們的發明和嚐試,會讓人類社會駛入到了一個全麵變革的時代。一個多世紀以來,汽車帶給我們太多想不到的改變,汽車也帶給我們太多想不到的問題,關於汽車的未來,還有什麼是我們想不到的?還有什麼是我們應該做的?翻開這期《名彙》,也許你會得到一些想不到的答案。
速度是一種欲望,物質也是,人所難免,從一定程度上說,欲望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的追逐目標。追逐1秒提速和消費千萬豪車,都是人性,有人說欲壑難填。
但本期,我們跟商務精英們聊了聊往事。從夥計到老總,他們至今對第一輛車念念不忘,充滿感情。受訪者說,“那是缺乏自我約束力的人給自己找的借口。欲壑未必難填”。
這也是人性。
誰都不會想到今天自己所做的一件事情,將影響未來很多人的生活。每個發明家孜孜不倦的探索和鑽研,有了今天如此發達的科技時代。事實證明,隻要你敢去想,願意去做,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收獲。
這仍然是人性,車如是,名彙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