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編者按:畫龍點睛 發人深省
《南方周末》此次國慶報道的每個專題的每個版塊都配上了編者按,數量很大,從中可看出編輯對於編者按的重視程度。欣慰的是,這樣的重視,收獲了效果。
畫龍點睛。9月13日專題六《消逝詞典》版塊的編者按是這樣展開的:“社會本身就是曆史學家,語言的演進就是社會記錄自身演進的曆史書。我們在此收集已經消逝的詞語,來為這本大書添加注腳。”隨後在文章中列舉了糧票、人民公社、美帝蘇修、的確良等已經消逝的詞彙。單單列出詞彙可能大家覺得很有意思,一笑了之。但是前麵的編者按中“注腳”一詞的運用非常形象,貌似神來之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發人深省。9月24日專題八《大國心靈》版塊的編者按用擬人化的語言發問,形象生動。“國民心靈,具體而言,就是‘中國’的自我定位。回顧60年,中國人在走過從‘站起來’到‘中國崛起’的心靈階段之後,將進入怎樣一個新階段?尤其是當國際格局已然將中國推上最前台時,當中國容納了川震大悲奧運大喜時,我們應當秉持怎樣的國民心態,看待世界中的我們自己?”而9月10日專題六《黨史和黨內民主》的編者按連續發問,帶領讀者一起思考,發人深省。“建國60周年,我們該如何梳理中國共產黨黨史和民主原則在黨內的應用,怎樣看待60年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而宗教在社會轉型時期能發揮什麼作用,‘左’‘右’之爭又有著怎樣的演進過程?”。
3、標題與圖片:熟用修辭 留足空間
下麵我們選取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標題作分析:
9月17日專題七《中國輸出》版塊的一個標題是:孔子在異邦,運用擬人化的修辭,形象生動地說明了近年來我們國家孔子學院在外國相繼開辦並快速發展的現狀;10月1日國慶特刊封麵的一個標題:讓每一個中國人也站起來!一個“也”字的運用精彩絕倫。這一個字,把整篇文章的主旨躍然紙上。
圖片運用上,10月1日國慶特刊封麵的圖片,令人印象深刻。在一塊巨大的岩石中間,金黃色的岩漿燒出了一個中國地圖的形狀,而岩漿最中心處,也即最明亮處呈現的是“60”兩個巨大的數字。在中國地圖內側,一個人正在攀岩,他的繩索掛在了渤海伸進內陸的部分,這個位置是攀岩的最艱難部分。這張圖片充分運用了隱喻的方式,委婉、形象地向讀者傳達其主題,並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人過目難忘。
三、辦報理念上:堅持理性且憂國憂民
作為具有公信力和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報,《南周》自創辦之初,以“在這裏,讀懂中國”為辦報宗旨,以“正義、良知、愛心、理性”為基本理念。我們在閱讀《南方周末》的時候,充分感受到了其堅持理性、憂國憂民的辦報理念。尤其是其10月1日的特刊,更是把其辦報理念淋漓盡致地展現。
10月1日,在其他媒體大多專注於威武雄壯的閱兵式和盛大輝煌的國慶聯歡的報道的時候,《南方周末》“出其不意”,背轉過身來,把自己的視角轉向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長河,追溯了統治時間較長的五個王朝,以史論結合的方式,梳理了各王朝建立前60年的得失,既有文學色彩濃厚的史實呈現,又有理性嚴謹的曆史反思。《南周》將這個專題命名為:資治通鑒。並在編者按中寫道:“希望如古人所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當現實的陽光照進曆史的塵埃,一切曆史也就成了當代史。”這樣的內容與考量,理性且深刻,以憂國憂民的情懷,給熱衷於“熱鬧”國慶報道的媒體和讀者,以不一樣的國慶報道和冷思考,發人深省。這些充分顯示出了《南周》在深度報道上獨辟蹊徑的風格和“理性、良知、冷靜”的辦報理念。
《南周》國慶係列報道,其獨特的內容選取、敘述主體和敘事風格,彰顯了其卓越的新聞策劃與深度報道的能力。
(作者:均為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8級傳播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