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結論和探討
通過以上對兩份報紙框架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民日報》與《南方都市報》在哥本哈根會議報道上的異質性:第一,《人民日報》較多使用評論表達對新聞事件的態度觀點,且這些評論多屬於讚成、建議等正麵態度;《南方都市報》常以報社或記者的名義進行親曆式報道並以此表達觀點,且報道多反映反對、爭議等負麵態度。第二,《人民日報》對哥本哈根會議的報道立足國內,所涉及國外報道皆在新聞事件中與本國聯係緊密,即使報道也措辭審慎;《南方都市報》放眼全球,對與會主要國家團體的報道施以重墨。第三,《人民日報》較常引用官方的消息來源,官方的議題核心成為其新聞框架,表現在報道主題上較多采用政治框架、環境框架和資源框架;《南方都市報》引用的消息來源比較分散,政府機構、其他媒體、記者自身是三個主要消息來源,使其在報道主題上呈現出政治框架、衝突框架以及後果框架較為突出的情況。
這些不同點的出現固然有報紙定位的原因,同時,異質性也體現在新聞框架差異以及不同新聞框架導致的不同詮釋間的合流與互補。也正是這種同一媒體內部不同新聞框架間以及不同媒體之間媒介框架的競爭與整合,共同塑造了類似哥本哈根會議這類國際焦點事件的媒介真實,並使之更趨近於社會真實。從這個層麵講,《人民日報》與《南方都市報》表現出的由於新聞框架差異而導致的異質性,恰恰是中國媒介生態更為開放與多元的體現。
參考文獻
①童靜蓉:《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社會話語》,《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006年第1期
②轉引自金苗、熊永新:《美國25家日報要聞版伊拉克戰爭報道新聞架構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年第3期
③轉引自陸曄:《香港中文報紙中的中國內地新聞:新聞文本的框架研究》,《新聞大學》,1998年夏季刊
④轉引自[美]蓋伊·塔奇曼:《做新聞》,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晨曦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新聞學研究生;許多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