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路蒼茫(1 / 3)

絲路蒼茫

文化大觀

作者:和穀

多少年來,絲綢之路一直在我的心上。

2003年的那個秋天,我有幸西行,遊曆了橫穿大西北地域的古絲綢之路,觀賞奇妙無比的景色,撿拾蒼茫歲月的殘片。

其實,絲路所涉及的廣闊版圖,像一片片桑葉,或凋敝或再生,我們咀嚼著的都是綿密不絕的物質和精神的養分。

1

記不清是哪位詩人說過:一隻小小的蠶,吐出了一條悠遠的絲綢之路。

那麼我想,這隻蠶的名字,應該是讓我們敬畏的自然和曆史。

唐朝高僧玄奘算是一隻古老的蠶,盡管他當年隻有28歲。某一個晴朗或悒鬱的黎明,他披上袈裟,從古城長安出發,經渭城,走河西,出陽關,過西域,穿越時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曆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去西天取經。路途耗時兩年,抵印度求法17載,還長安後譯經撰述,親負簣畚建造大恩慈塔,即今日之大雁塔。

如果說,玄奘的生命是在西行路上得以升華的,那麼,聳立在我們眼前的大雁塔不僅曾經是神聖的藏經寶塔,更是他靈魂的化身。

還有在此前後出使西域的張騫、班固、名僧義淨,有近百年間馳騁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險些丟了性命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日本少年英雄橘瑞超,等等。

千百年來,在舉世聞名的西北絲綢之路上,走過多少曠世奇才?他們是探險家、旅行者、商賈、僧人、權貴、征夫、詩人,不勝枚舉。它作為歐亞大陸橋,通往過去的廣闊世界,也連接著今天和將來的整個天地。“取經”的概念嬗變了,“使者”的意義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古絲綢之路上“行者”的傳奇故事和異域自然風物,卻總讓生活在城市裏的我們為之神往,不時生出步其後塵的光榮和夢想。

就這樣,在一個霜色濃重的日子裏,我從長安出發,向著遙遠高大的蔥嶺,成為走一回絲綢之路的旅人。

2

我生活在有過盛唐榮耀的西安城裏。城西,有一尊人馬駱駝組成的粗石群像,標誌著這座城堡的一頁史詩。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以此為起點,勾畫出了迢迢西路上誘人的景觀。

所謂的絲綢古道,自然與養蠶繅絲有關係,與我們先民的穿衣密不可分。《詩經》中的“女執懿筐”、“爰求柔桑”、“載玄載黃”、“為公子裳”,唱的就是養蠶織帛的情景。早在春秋時就有絲織品出口,漢朝的絲綢恐怕是創彙的拳頭項目,是經西域運往波斯、羅馬的。這條道兒,漸漸成了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

從廣義上說,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進行貿易往來的通道。那時候的絲織品,多是從這些道路運往國外的,先是陸上絲路,後來被海上絲路取而代之。

陸上絲路最有名的當是我們要走的西北絲路,即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西域一般指天山南北路,也可泛指至中亞細亞。

從地圖上看,絲路始自長安,分南北兩路至張掖(古時稱甘州),合為一路至安西(即瓜州),然後分三路經天山南北分別抵達伊寧和喀什,越蔥嶺而西去。自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之後,使者商人相望於道,便開始出現了繁榮的氣象。

還有一條便是西南絲路,可以認為是從長安為起點,經成都、西昌,渡金沙江,過大理,入緬甸抵達印度。有專家認為,這條通道的開創應早於西北部絲綢之路。它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觀,風物人情,是與西北絲路截然不同的。

另一條絲路被稱作吐蕃絲路,也是從長安出發,經天水、蘭州,入青海境,過西藏,由尼泊爾抵達印度。相比之下,這條道要蕭條一些,但貿易品種多樣,有黃金、麝香、瓷器、食鹽、茶葉等,當然也少不了絲綢綾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