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佛光,我沒想到雯雯的知識很淵博,因為接下來她說了她所知道的佛光。
佛家認為,隻有與佛有緣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為佛光是從佛的眉宇間放射出的救世之光與吉祥之光。傳說將近兩千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閃現"金光"和"千佛"的奇異景象。那麼,"金光"和"佛光"的出現,人們看來便是所謂的"佛祖顯靈"。
公元四百年的某天傍晚,西北部的甘肅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也呈現了"佛光",被一個叫樂僔的和尚無意中看到,看到"佛光"的樂僔當即跪下,並朗聲發願要把他見到"佛光"的地方變成一個令人崇敬的聖潔寶地。於是,經過工匠們千餘年斷斷續續的構築,終於有了咱們天看到的這座聞名世界的文化藝術瑰寶--敦煌莫高窟。
而佛光的出現按照科學解釋,要陽光、地形和雲海等眾多自然因素的結合,隻有在極少數具備了以上條件的地方才可欣賞到。尤其是夏末和冬初的下午,攝身岩下雲層中驟然幻化出一個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環,中央虛明如鏡。人背向偏西的陽光,有時會發現光環中出現自己的身影,舉手投足,影皆隨形,奇特的是,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時同址觀看,觀看的人也隻能隻見自己的身影,不見旁人的。
那麼"佛光"發生在白天,產生的條件是太陽光、雲霧和特殊的地形。
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佛光在西邊出現,上午"佛光"均在西方;下午,太陽移到西邊,佛光則出現在東邊;中午,太陽垂直照射,則沒有佛光。隻有當太陽、人體與雲霧處在一條傾斜的直線上時,才能產生佛光。
它是太陽光與雲霧中的水滴經過衍射作用而產生的。如果觀看處是一個孤立的製高點,那麼在相同的條件下,佛光出現的次數要多些。
"佛光"由外到裏,按紅、橙、黃、綠、青、藍、紫的次序排列,直徑約兩米左右。有時陽光很足,強烈,雲霧濃厚並且彌漫較寬的時候,會在小佛光外麵形成一個同心大半圓佛光,直徑達幾十米,雖然色彩不明顯,但光環卻分外顯現。""佛光"中的人影,是太陽光照射人體在雲層上的投影。觀看"佛光"的人舉手、揮手,人影也會舉手、揮手,這便是"雲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中藏"的奇景,神奇而瑰麗。
"佛光"出現時間的長短,取決於陽光是否被雲霧遮蓋和雲霧是否穩定。如果出現浮雲蔽日或雲霧流走,"佛光"即會消失。
一般"佛光"出現的時間為半小時至一小時。而雲霧的流動,促使佛光改變位置;陽光的強弱,使"佛光"時有時無。"佛光"彩環的大小則同水滴霧珠的大小有關:水滴越小,環越大;反之,環越小。
那麼關於佛光成因,有"複雜散射"學說,也有"先反射,後衍射"學說,還有"先衍射,後反射"學說,不一而足。由於存在一些缺陷,至今尚有爭議。
用光學的知識解釋,就是陽光從觀察者身後射來,在穿過無數組前後兩個薄層的雲霧滴時,其間的前一個雲霧滴層對入射陽光產生分光作用,後一個雲霧滴層則對被分離出的彩色光產生反射作用。反射光向太陽一側散開或彙聚,任一個迎接那些彙聚而來的光線的著眼點,即站在太陽和雲霧之間的人,都可見到略有差異的環形彩色光象,這就是佛光。隻要光照較強,雲霧滴半徑較小,大小均一,一般都可見到多個光環明亮程度不同,但色彩排列順序相同的"佛光",一般都為4圈,因最外層的第4個光環圈光強過弱,通常情況下即使出現,人眼亦難於分辨。
實際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現象,是陽光照在雲霧表麵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後,攝身岩下雲層中驟然幻化出一個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環,中央虛明如鏡。觀者背向偏西的陽光,有時會發現光環中出現自己的身影,舉手投足,影皆隨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時同址觀看,觀者也隻能隻見已影,不見旁人。譚鍾嶽詩雲:"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台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佛光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現象,其本質是太陽自觀賞者的身後,將人影投射到觀賞者麵前的雲彩之上,雲彩中的細小冰晶與水滴形成獨特的圓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現無原則要陽光、地形和雲海等眾多自然因素的結合,隻有在極少數具備了以上條件的地方才可欣賞到。峨嵋山舍身岩就是一個得天獨厚的觀賞場所。19世紀初,科學界便把這種難得的自然現象命名為"峨嵋寶光"。在金頂的攝身岩前,這種自然現象並非十分難得,據統計,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現一次便於觀賞佛光的天氣條件,其時間一般在午後三四點鍾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