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二叔開始頂棺材蓋子要出去。
可是費了半天勁兒,蓋子頂不動,應該是上邊好幾層棺材壓住了。
我們隻好找找每一塊棺材板子銜接處試圖撬開,可是這樣一找才發現這個棺材竟然是完整一體的,除了蓋子,除了蓋子之外的整個棺體就像是直接用一整個大樹挖出的完整棺材。
我跟二叔當然要吃驚了,因為這裏棺材數目驚人,如果這裏所有的棺材都是一塊完整的樹木挖成的棺體,那這樣大小的棺材豈不是幾人環抱的大老樹做原材?這麼多的棺材需要多少這樣的大老樹?
怎麼斷定是木棺呢,因為細看還能看到年輪。
本來我們沒留意這些年輪,因為太擠吧了,兩個將近一米八的老爺們擁擠在這裏頭,滿是屍油的水中,還呼吸要節省,可是這麼一細看,發現了年輪,證明這棺材十有八九是木棺,可是這麼一細看年輪,我就數,這麼一數我當時就驚了。
才七個年輪,七年的樹?
不能啊,這麼老粗的大樹七十年還差不多,咋能七年呢?
我指著一邊數一邊手勢問二叔。
二叔好像因為水下憋氣不能開口說話正難受的慌,我這麼一問,他隻好用手在棺材上劃拉字對話。
二叔劃拉了幾個字,我看的清清楚楚,那幾個字是:這是陰沉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這個我知道啊,要說金絲楠木可是古代皇室貴權製作棺材的好材料,我曾經看過一些史料記載,漢代的時候,古人們就已經對楠木的各種特性有所了解了,比如它的防腐功能。古人們發現楠木不僅本身可以達到幾千年不腐爛的能力,還能讓金絲楠木家具等器具裏麵的物品也不易腐爛,能夠保存好多天不壞。所以在漢代不管是上到王公貴族,還是有錢有勢的富人都喜歡用金絲楠木做為壽才,皇帝和王公貴族一律采用楠木作為壽材及殉葬器具,近些年考古發掘出來的有些墓葬,在金絲楠木密封保護下的屍體都能夠屍體栩栩如生,肌肉柔軟富有彈性,甚至血管也清晰可見。其一起的殉葬的物品以及一些書籍都能夠比較好的保存下來。從這點上看,楠木的防腐能力讓人不得不服。就是到現在,人們在一些珍貴的書籍的保存上也采用金絲楠木做為盒子,來保護書籍不受蟲咬和腐爛。正是因為有這些優良的特性,在古代,才會有那麼多的王公貴族想盡辦法用楠木做為自己的棺木。
但是究竟啥是金絲楠木呢?其實種類很多,可以說金絲楠是一種泛稱,是一些材質中有“金絲”和類似綢緞光澤現象的楠木包括幀楠、紫楠、閩楠、潤楠等。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分,可以分新金絲楠木;老金絲楠木,一般都是古代廟宇維修拆下來的,還有古墓出土的;然後就是陰沉金絲楠木,河裏和地殼變遷深埋在地裏的烏木金絲楠木就是陰沉金絲楠木。
之前的陰沉木古沉船,此時又遇到陰沉金絲楠木棺,倒是不矛盾。
要說金絲楠被廣泛用於棺材,說到底還是因為金絲楠木本身的質地,金絲楠本身的材質防潮、耐腐蝕、不變形,而這些特點正好適合於棺材的要求,所以金絲楠成了棺材的首選用材,有‘壽木之王’的美譽。
如果我沒記錯,應該是漢朝時期,金絲楠木就已經應用於棺材的製作了,但在當時,金絲楠木並不像後世那麼珍貴,因為漢代等級最高的葬製“黃腸題湊”,並沒有選擇金絲楠木,而是選用了柏木。
金絲楠木用作棺材真正開始流行是從宋朝開始。據說柳宗元到柳州做官,最後淒慘客死異鄉,柳州鄉親父老為了紀念他,特意在當地訂購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殮裝著他的遺體千裏迢迢地運回其老家去安葬。柳宗元是河東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濟,運輸路上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可等回到河東打開棺材重新殮裝遺體的時候,卻發現柳公的遺體依然完好無損,麵目仍栩栩如生。
到了明清時期,關於金絲楠木的記載就更多了。晚明《五雜俎》有載:“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窮穀不知年歲,百丈之幹,半埋沙土,故截以為棺,謂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紋理,堅如鐵石。試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經數宿啟之,色不變也。”另如明末清初學者穀應泰《博物要覽》中稱:“楠木有三種,一曰香楠,二曰金絲楠,三曰水楠。……金絲者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向明視之,閃爍可愛,楠木之至美者。”道光皇帝的棺槨,據說就是由金絲楠木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