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鋼之魂
本期觀察
何達平:
江蘇如東人。現任江蘇沙鋼集團淮鋼特鋼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全國第十、第十一、十二屆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全國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
何達平,是淮鋼四十二年的建設者,是淮鋼二十三年的“掌門人”,是淮鋼成長壯大的“神投手”。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何達平將自己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職工的深厚情誼,對淮安這片熱土的無私摯愛,全部融進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進程之中。淮鋼由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廠發展為蘇北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躋身全國鋼鐵50強,列全國最大工業企業257位,被譽為“江蘇冶金工業的一麵旗幟”和“淮安市工業戰線的排頭兵”。2007年淮鋼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成為全市首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011年,淮鋼實現銷售收入143.7億元,利稅10.6億元,企業人均產鋼、人均利潤、人均利稅水平居全國鋼鐵行業前列。這幾年淮鋼保持了旺盛的發展勢頭,現已躋身全國特鋼前三強、世界特鋼前六強,成為淮安市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企業發展壯大的成功典範。這個階段,是淮鋼突飛猛進、嬗變重生的重要階段,也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中凝聚了何達平的心血、汗水與奉獻。淮鋼先後榮獲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全國廠務公開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百佳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何達平先後榮獲省優秀企業家、省優秀國有企業黨委書記、全國冶金係統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企業文化建設貢獻人物獎等榮譽。何達平先後光榮地當選為全國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
新決策 搶占特鋼製高點
1971年,何達平從淮陰發電廠抽調籌建淮鋼的前身——清江鋼鐵廠。他從技術員、電工班長,到車間主任、分廠廠長、公司副經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了淮鋼“一把手”崗位。
1986年,何達平擔任淮陰市冶金工業公司經理,成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時的冶金公司,總資產隻有2000萬元,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生產規模小,能耗大,汙染重。何達平感到肩上的擔子是異常沉重。但何達平沒有退縮。他說:既然組織上把我放到了這個位置上,就不能辜負市委的重托,不能辜負職工的信任!
經過反複調研,何達平提出了企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改造老廠區,打好發展基礎;建設新廠區、爭當蘇北第一;瞄準世界先進、全麵參與競爭。何達平知道,自己麵臨著一條艱難、艱辛、艱險的企業發展之路。他也清楚辦工業難,在淮安這塊無資源、資金不足、技術不足、交通不便的地方搞鋼鐵企業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何達平坦然麵對:困難很大,辦法總比困難多。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充滿困難與挑戰的創業大道。
1987年,何達平帶著企業財務人員多方求貸,一次性舉債2000萬元,對老廠區進行一係列改造,擴大了生產規模。對沉睡多年的450軋機進行兩次改造,一舉改變了將鋼錠運往蘇南開坯再返回軋材的曆史,掌握了生產主動權,僅往返運費、加工費每年就可節省1000萬元。
1988年,何達平捕捉到這樣的市場信息:國內矽鋼片即將走俏。但要上矽鋼片,淮鋼一無資金、二無技術。怎麼辦?何達平多次奔走於淮安-上海之間,想方設法同國內矽鋼片生產老大--上海矽鋼片廠套近乎、求支持。何達平硬是用誠意與恒心換來了上海矽鋼片廠的信任,雙方最終達成聯營合作協議。上矽廠不僅在技術上給予無私支持,還借款2000萬元給淮鋼添置設備。淮鋼的矽鋼片廠投產五年獲利5000萬元,全部收回了投資,曾經多年是公司經濟效益的重要支柱,成為全市早期模向聯合的成功範例。何達平形象地比喻說:這就是“借人家的腦袋,掏人家的口袋”。
何達平認為:淮安地處欠發達地區,發展鋼鐵“先天不足”。淮鋼要參與市場競爭,不發展是死,慢發展也是死。隻有超常規、跨躍式、“快半拍”發展,才能免於一死。為此,他和企業領導班子經過反複論證,最終作出了一道道關係到淮鋼生死攸關的決策:1991年不擴大鋼產量而是大上鐵的規模;1992年不上50噸“二手”進口電爐而上全新全配套的70噸超高功率電爐;在70噸電爐建設後期即著手續建二期軋鋼工程;在老廠區拆除落後軋鋼線新建達國際先進水平的70萬噸連軋生產線;“十五”技改上長流程生產線和特殊鋼棒材生產線,這些體現出何達平敢冒敢闖、敢想敢幹的膽識和勇氣。尤其是1993年淮鋼僅有一個億的自有資金,何達平卻大膽地運作10億元資金,成功地建成了具有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首條短流程煉軋鋼生產線,避免了淮鋼被淘汰出局的命運。尤其是因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原港商投資受阻,已建的二期軋鋼廠房豎在工地上,意大利設備已到上海港口,拿不到手還要被海關罰款,且麵臨退回意大利的險境時,他頂住巨大的精神壓力,東奔西走,四處求援。在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終於解決了2個億的資金缺口,二期軋鋼工程終於建成投產,使淮鋼完成了由“小鋼鐵作坊”到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的質的飛躍。2003年,何達平審時度勢,淮鋼進行了“十五”技改,總投入12.6億元人民幣建設了一條長流程生產線,2005年公司登上年產200萬噸鋼、200萬噸材的台階。何達平始終關注國際冶金科技發展前沿方向,著手轉爐生產特殊鋼的研究。2004年,何達平隨溫總理赴歐盟訪問時,同意大利達涅利公司簽署了共同建設中國第一條轉爐特鋼大棒材生產線的協議,2005年該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該項目及其配套工程總投資34億元,大連鑄機於2007年3月1日拉出世界最大的500毫米直徑的大圓坯,受到市場熱捧。2007年12月20日拉出直徑130毫米的棒材。至此,淮鋼的國內首條轉爐特鋼棒材生產線全線建成,淮鋼“十一五”規劃目標提前三年完成,登上了年產300萬噸鋼、300萬噸材的重要台階,成為全國特鋼產量最大的單元基地
何達平全力推動淮鋼同天津鋼管集團關於大無縫鋼管項目的合作,在淮鋼建設總投資30億元的世界最大口徑無縫鋼管項目,目前已建成正在調試,預計五月底出管。該項目將成為“十二五”期間淮鋼延伸產業、淮安市打造千億元特鋼產業戰略的重要支柱。
人才科技 特鋼製勝法寶
何達平深刻地認識到:企業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各自掌握的核心技術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為此,何達平方向明、目標堅定,在企業的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堅持創新創優,進而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突破。
1996年,何達平從一家雜誌上看到一則國外有“鐵水熱裝”電爐煉鋼的報道,但是報道沒有披露任何技術內涵。何達平敏銳地覺察到這是國內鋼廠亟需攻克的新課題。何達平組織起攻關小組,親任組長。在那幾個月的時間裏,他帶領攻關人員吃住在車間,夜以繼日地試驗、攻關。經過半年的探索,“鐵水熱裝”關鍵技術終於被攻克了,5噸電爐平均冶煉電耗降至200kwh/t,最低達173kwh/t,創造了全國同類電爐鋼電耗的最低水平,在全國冶金行業引起很大震動。這一工藝不但大大節省了能源,又改善了入爐原料結構,使鋼水的純淨度得以大幅度提高。該項技術成功應用到現代化的70噸電爐,被評為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2月,何達平赴京參加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受到江澤民同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領回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和獎牌。2003年8月,該技術又獲國家發明專利,進一步確立了淮鋼在這一領域中的首創地位。中國鋼鐵首席科技專家翁宇慶曾經高度評價這一技術,認為“淮鋼這一創新堪稱國內冶金工業的一次革命”。由於何達平潛心鑽研鋼鐵工業的前沿技術並獲得可喜的突破,他先後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並被鋼鐵研究總院聘為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