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可惜,墨家在戰國末期被封建王朝扼殺了,到了秦漢之交,墨家已急趨衰微,墨子的影響日漸減小,墨家學派幾經支解,並最終退出曆史舞台,以至於《墨子》一書幾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隨著曆史的發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後來居上,“儒道互補”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墨家卻無可奈何地被擠出了中華文化之河的主航道。
墨子談兼愛,可惜生在一個弱肉強食的版圖吞並時代,統治者隻看中他的守城術;墨子談科學,可惜人們寧願相信虛無縹緲的龜甲卜辭;墨子崇尚技術發明,可惜在誇誇其談的仕人眼裏,這些不過是“匠人之作,奇技淫巧”。
辰淩想到這些,不禁有些唏噓感歎,如果戰國時代,封建王朝能吸取墨家的精華,注重自然科學,打壓一定範圍的儒學,或許中華大地,能比西歐早上數百年進入工業文明。
華人是世上最聰明的種族之一,但因為王朝皇族和貴族們,為了自己的私利,鞏固自己的政權,把家天下穩定傳下去,每個朝代都對自然科學不屑一顧,甚至打壓下去,反而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到了極致和偏激的地步,忠君迂腐,任人魚肉,不敢反抗。
墨妃暄走過來,把圖紙掛在一麵書架,然後轉身道:“請君上解析一番。”
辰淩壓住心中對墨家的感歎情緒,既然古來封建王朝不重視,我一手打造的燕國,未必還要走封建的老路,他站起身,氣勢有些不同了,走到書架前,開始講解第一幅圖紙:“水力鍛造機!”
“諸位匠師,這張繪圖,是鍛造機的草圖,由於動力是水力,因此寡人稱它為,水力鍛造機!首先呢,寡人先解釋一下‘鍛造’的概念,可能諸位匠師對它並不陌生,因為在冶鐵煉銅過程中,需要對金屬施加壓力使之成形,這是它最簡單的功用,鍛壓、造形的意思,但是,眼下冶鐵過程中,鍛壓都是用人力,使用重錘來砸鐵質,打擊鐵裏的雜質,使生鐵不斷的提質、成形!
“還有的地方更先進一步,已經開始用牲畜轉動輪子,來舉起重錘鍛打工件,但隻是稍微提高了一下速度和力量,並不能有實質的飛躍,寡人看到滾滾長河,自然偉力的無窮,就在想,能否利用水力來驅動,比如,繪圖中有葉片,放入河水中,通過衝擊葉片旋轉,把這種旋轉力,加持到滾輪和杠杆上,通過齒輪齧合,把力量一步步傳進來,帶動重錘不停地抬起、下砸,可以遠遠提高效率和鍛造重量。”
這十二位匠師聽完之後,眼色一亮,似乎聽明白了一些關鍵,但仍有問題。
其中一位年長的老翁匠師問道:“君上,這需要很多次把‘力’傳動,如此會消耗很多‘力’吧?而且,水力衝擊,或許真的很快速,但是轉動一快,連接件不堪磨合,肯定會散架;再者目前落錘都是用木材和石器結合,但君上要求水力機,大部分工件用鐵質固身,也是從未有過,生鐵易脆,澆鑄成這些奇怪形狀,隻怕很容易折斷,如鐵杠杆、鐵扇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