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政治爭鬥中,辰淩的威脅反而降低為次,一時可擱置下來,撈取更大好處和利益。
這一切變化,都在魏襄王預料之中,君王不怕臣子爭論不休,黨派林立,就怕所有臣子都眾口一詞,逼得他騎虎難下,隻能跟著群臣的方向,被牽著鼻子走。
黨派越多,傾軋不斷,這些勢力往往越要聽命於大王,因為他們的權力和利益都來自君王,朝政適當爭鬥一番,有利於平衡各階層的勢力,聽取不同的聲音和意見,不能使一家獨大,對王權構成威脅。
當然,這需要君王有足夠的能力和洞察力,否則朝廷鬥得四分五裂,一個錯誤的決策,有可能造成朝政千瘡百孔。
在辰淩這個漩渦問題上,魏王隻是拋出後麵更重要的奪帥之事,使得各方勢力已經顧不得問罪辰淩了,直接插到重點上,推薦將領,盡可能為己方獲取一個出征為將的名額。
在戰國時代,預備役正規軍剛剛推行數十年,將領並沒有培養那麼多,很多時候,臨出兵前,需要朝中大臣進行一輪的推薦,選拔一些名額,與軍中一批將領配合混編,湊齊三軍諸將數後一起出征。
從頭到尾,辰淩都沒有說上一句話,也沒需要他自己辯解,跟不關己事一般,這就是政治,有時候打了一圈,當事人都沒有任何話語權,隻是作為導火索出現,事後的發展,完全不受他的控製,也沒有自己雪昭論辯的機會。
這時一番推薦後,魏王忽然朗聲問道:“都騎衛營統領辰淩何在?”
辰淩正在出神,感慨官場的黑暗和無奈,思考著將來自己回燕任君王,該如何割除一些舊製和為官陋習,如何與後世先進的運行體質,逐步結合,既不冒進,也不固步保守。
一旁的禁衛營統領推了他一下胳膊,低聲道:“大王叫你呢。”
辰淩這才回過神,大踏步走出,拱手一禮道:“回大王,臣辰淩在此!”
魏襄王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長道:“辰都統,這幾個月,你代魏國出征,助燕平亂,立我大魏的威信,燕國派使節送來的書信中,就有提及,稱莫敢忘記此次平亂之功,對我魏國感恩戴德,哈哈,不費多少兵馬,就能讓一個老牌戰國,如此誠服,都是卿之功也,寡人甚是欣慰,破格擢升你大將軍之銜,爵位十六級[大上造],黃金千兩、綾羅五百匹,侍女一百人,高官功勳區豪宅一所,以後要更加為我大魏效力!”
辰淩拱手一諾道:“臣謝大王賞賜!”
群臣一驚,都看出大王對辰淩很是看重,這一年來,他從無爵的甲士,一路飆升,河東戰場歸來,擢升六級爵[官大夫],河西破秦之後,被擢升爵位至第十四級[右更],現在連升兩級,變成了[大上造],已經逼近王侯了,如果這次滅衛有赫赫戰功,隻怕能位比王公貴族的公卿侯了。
魏太子含恨在心,卻無可奈何,心想找機會,讓林驚羽與辰淩比試,打壓一番,最好能廢掉他,免得在本太子麵前耀武揚威,成為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