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淩問道:“派到各郡縣任官的士子們,表現如何?”
蘇秦道:“這些士子經過篩選,品質都是上佳,吃苦耐勞,適應了我燕國暫時的貧困,在地方執政為民,推行變法,都有些功績,維持新法穩定下去,沒有問題。”
“那就好,建立太學的事情準備如何,秋季能否向燕國全境,以及中原士子發邀請函,選拔入學,進行教學,授業學習?”
蘇秦回道:“正在著手準備,學府已在建房添舍中,墨家提供了匠師、算術、工物、煉藥等多方麵士子,進入太學中任祭酒、博士,臣又派人送書信回鬼穀宗,請來專修縱橫家、法家方麵的名士下山,到太學中任教,授業解惑,目前道家、儒家、農家、兵家、醫家還缺少相應的士子。”
辰淩點頭道:“燕國太學,就是要廣納各家各言,傳授學識,讓燕國子弟,接受各家思想學術,培養各方麵人才,為國效力,寡人之意,在太學之外,另建立一所軍伍院校,培養一些青年將領,這件事就交給樞密院,劇辛來負責。”
劇辛拱手一禮道:“臣領旨。”
“關於儒家、醫家、農家等,可向中原繼續發布求賢令,有學識者,可入燕國太學講學,待遇和俸祿,不會低於從政官員,在太學認知的名士,雖然沒有在朝廷為官,但是同樣有爵位,逐級遞升,享受較高俸祿;學院學生,每年要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朝廷予以錄用,成績劣者,予以退學革籍。”
辰淩深知‘科教興國’的重要性,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很快分崩離析,人們隻知暴政亡國,以訛傳訛,把秦始皇比作了曆史暴君第一,其實秦始皇雄才大略,幹了很多偉業,統一之後,每日批閱竹簡數車,‘勤勞本事’‘夙興夜寐’‘朝夕不懈’‘視聽不怠’以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可謂勤君。
但之所以很快滅亡,原因很多,但是主要還是來自秦法,當年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強大,但是律法太嚴,獎勵軍功,天下安定後,沒有及時改變秦法,仍以嚴刑對付六國遺民,征戰沙場的軍吏,全部派到各行主持政務,不知以文官治理地區,那些軍吏行伍出生,以戰爭閱曆和手段主持地方行政,政風嚴酷粗暴就很自然了。
因此大澤鄉起義後,打出口號‘天下苦秦久矣’,並非完全指秦始皇個人殘暴,而是痛指秦法、秦吏,對整個秦國朝政的排斥,暴政並非一人所致,而是所有秦朝官吏。
另外,秦國滅六國之後,在文化上,采取了李斯的建議,廢除私學,以吏為師,焚書坑儒,排斥中原文化,以相對落後偏激的西秦文化,來代替較為進步的中原文化,導致六國遺民與秦國在思想意識形態上,造成了根本對立,這種文化對立無法化解,秦始皇死後,天下暴亂,推翻秦政也是曆史必然。
相比之下,劉邦建立漢朝,上台之後,采取寬鬆的律法,以進步的中原文化普及漢朝人,使得文臣武將的思想能盡依附在朝廷主流思想上,即便他最後清掃九個異性諸侯王,即便有六國遺民存在,但是不在有人對抗,這就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
辰淩就是要在對中原六國動手之下,先把燕國文化打出去,讓所有人逐步認識到燕國文化的優勢,文人歸屬,以學習燕文化為榮,那時候,燕掃六國,難度就會減到最低,思想為武器,一點不比百萬雄獅弱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