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時間,辰淩認真思考,起草了一部關於燕國與草原匈奴簽訂的合約,締結友好盟約,平等互助,要滿足以下條件:
一是相互有戰事,要無條件出兵相助,自備武器和糧草,事後需要一定軍餉補給由被幫助方滋補。
二是建立通商城池,選擇在匈奴蘭族與燕國邊界間,雙方共同出資,燕國負責建造設計,匈奴出部分勞動力,共同完成,城內貿易獸皮、糧食、海鹽、兵器等等,商旅利潤抽取一成做賦稅,稅收匈奴與燕國平分。
三是匈奴要為燕國飼養戰馬,每年不低於五萬匹,燕國按照草原市價的八成來進行收購。
四是燕國在通商城邑中開設學堂,教授中原文字,以及四書五經,為草原傳播文明和知識。
五是雙方共同出兵,匈奴出兵一萬,燕國出兵兩萬,駐守通常城邑,負責保護城池安全,以及城內武鬥糾紛等,維持秩序。
六是通商城邑要有城主,負責管理城邑,包括建設、道路規劃、宏觀調控等,正城主必須是燕國派往的官吏,副城主設立兩人,匈奴與燕國各占一人。
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
辰淩把自己能想到的細節,都寫入其中,看上去公平公正,匈奴會很欣然答應,因為他們有了跟中原人學習的機會,而辰淩目的卻是用這種文化炮彈徹底征服蘭族,同化匈奴,然後利用蘭族壓倒其它匈奴部落,逐漸歸附中原。
在中國曆史上,自從春秋時期開始,遊牧胡人就不斷侵略中原,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把中原包圍,數百個部族,差點把中原炎黃血統給滅了,後來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力挽狂瀾,擊退蠻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才得以延續了中原文明,接下來,有秦朝、漢朝、南北朝、隋唐、宋明各個時期無不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更別提五胡亂華、契丹大遼、金國掠宋、蒙古元朝、後金滿清的威脅了。
為何一直以來,中原隻有防守之心,難以徹底擊敗甚至消滅蠻夷匈奴胡人呢?主要是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男女皆能戰,好勇武,整日學習騎射,而且人高馬大,清一色鐵騎兵所向披靡,中原軍隊無論衝擊力、速度、硬戰都不如遊牧部落,這是原因之一。
還有重要一點,因為遊牧部落,四處遊蕩,沒有統一固定所,也沒有城池,除了王庭和幾處安置糧草的要塞城邑外,幾乎很少有城縣和城池,進退自由,不受拘束,而且它又是苦寒之地,即使在中原鼎盛時,也不會興師動眾舉全國之力,去那對於中原人是苦寒之地,一毛不拔之地,大動幹戈,即使想攻打,遊牧部落直接舉族搬遷,去漠北還要漠北的地方,中原軍隊是無法長驅直入一直去追擊的,因為沒有意義,在地廣人稀的草原上,又沒有占領的城池,這也是中原人為何不去攻打遊牧部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中原統治的王朝衰落時候,腐敗無能,軍力渙散,很多儒家中庸思想的愚忠之臣,涉及到亡國利益時,總是恬不知恥地提議和解,割地賠錢,歲歲納貢,保存一點地方繼續他們的統治,最具代表就是南宋。
因此概括下來,中原強大時,對遊牧部落不屑一顧,覺得苦寒之地,沒必要興師動眾去占領,因此有了蒙恬驅逐胡人、秦開擊退東胡、李廣驅逐匈奴等等,隻是起到驅逐的效果,並沒有真正去消滅,占據茫茫草原,逐漸城池堅守;衰弱時,隻能被動挨打,無力還擊,苟延殘喘。
試想如果在戰國時期,能把匈奴同化,交給匈奴人四書五經,琴棋書畫,明智保身,中庸之道這些封建的思想,來腐蝕那些草原上的凶狼,溫順他們的性格,不再野蠻粗暴,不是沒有文明和文化,或許數十年後,遊牧部落那股四處殺伐搶奪,無規無矩的行為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退耕還林,圈地耕種,走上文藝道路,發展旅遊業……
這一步棋,說不定能化解中原日後千年的遊牧民族的威脅!
辰淩正在想著,有寺人(太監)進殿傳奏,大將軍秦開在殿外侯見。
“秦開來了?哈,來的正是時候!”辰淩微微一笑,道:“讓秦開進來!”
寺人聽完出去高聲喏唱道:“儲君有旨,喧——,秦開進殿麵見儲君!”
頃刻,一位渾身甲胄的青年,解了佩劍,走入大殿,步伐龍虎有力,精神,渾身透著一股將軍之威,劍眉星目,英姿勃發,但是一見到儲君,頓時氣勢內斂,跪拜道:“臣將秦開,拜見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