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重劍,不喜佩刀,因此刀一直沒有投入武者和沙場中使用,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
但由於當時冶煉技術低下,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上一次辰淩在白家城堡內,看到火爐和鑄劍工藝,知道戰國中期,冶煉技術已經有所提高,如果他能再加入現代思想,改善風機加熱、投入煤炭,控製高溫,冶鐵淬火術完善,煉出鋼鐵來,應該問題不大,這樣就能比曆史上鋼鐵的出現,早出八十年至一百年。
在曆史上記載,古人發明煉鐵之後不久,就學會了煉鋼,由於鋼較之最初的生鐵有更好的堅硬、韌性、鋒利、不好生鏽腐蝕等機械性能,所以很快就得到大量的應用,但是因為冶煉技術條件的限製,古人對鋼的應用一直受到鋼的產量的限製,成為高成本低效率的生產,非常不劃算,所以一直沒有大規模製造,直到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鋼的應用才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如果追溯曆史煉鋼時期,應在戰國末期,由秦國首先冶煉精鋼鐵,打造戰刀,率先投入戰場,秦國鐵騎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跟著戰刀的使用也大有關係。
辰淩想要利用白家打造兵器的條件,結合自己對鋼鐵武器的認識,率先打造出兩千把長刀,配給自己手下這支特種兵,現在鑄劍師未到,辰淩則先把刀法傳授給了羅超、單通、嶽瓊、洪飛四個校尉。
這四個人都是軍中的年輕小將中的精英,自身實力都在二階武者,武徒後期,辰淩把一套‘八斬刀法’傳授,招數變化不多,但是刀法大開大闔,威猛霸道,簡單的劈、斬、砍、殺,卻威力十足,尤其在沙場上施展,近身攻擊,馬背衝刺砍殺,都十分占優勢。
四人初始還不懂,後來越練,越感覺刀法的暢快淋漓,大開大合,生猛無比,於是每天在殘酷的體能訓練後,傳授給特種兵們八斬刀法。
辰淩站在步雲山大營校場點將台上,望著三軍訓練,心中豪情四起,總有一天,他能憑借這些將士,打出戰國一片天地。
這時一名侍衛登上點將台,來到辰淩身後抱拳道:“啟稟儲君,郭隗大夫帶蘇秦先生前來求見儲君!”
“蘇秦來了?”
辰淩心中一動,他早在十多日前就派人去洛陽請蘇秦,因為他知道,這個蘇秦,乃是不弱於公孫衍、張儀的名士能人,縱橫家屈指可數的代表人物,有他輔助燕國,無論內政還是外交,都將是一大臂力!
之所以能請動他,因為蘇秦曾在燕國做過官,上一位燕王過世,燕國大亂的時候,蘇秦為逃避戰禍,才逃往東周洛陽避難,如今燕國儲君新立,燕地百廢俱興時刻,正是展現能臣力挽波瀾的乾坤大才的時候,蘇秦見到燕國派去的使者,得知燕國最新情況後,思考一夜,終於決定放手一搏,回燕國重新任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