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清溪玉坊(2 / 2)

對於辰淩,這個古代場景,看得他是連連讚歎,好像自己在拍古裝電視劇一樣,一切顯得太虛幻了。

“辰都尉,聽說大梁城有一個清溪玉坊,天下聞名,不但裏麵釀出的酒如清溪玉露,而且裏麵更是百家士子舌戰之所,以前在魏國安邑叫做[洞香春],後來大梁城被遷都之後,安邑數次被秦軍攻陷,這洞香春也舉家搬來大梁,更名為[清溪玉坊],不如咱們也去開開眼界?”沈錚祖籍在宋國人,祖輩還曾做過宋國將領,隻因受到內亂爭權的殃及,全族被貶為奴隸,賣往魏國,他在兒時私塾中讀過幾年書,對魏國大梁城似乎有些了解,不像滕虎那樣目不識丁。

辰淩心想自己現在最主要是了解列國的情況,方便自己結合曆史知識準確地判斷當今形勢,印證一下課本史書與這戰國真實事件有多大出入,吻合度能達到多少?以後他在古代生存的一大優勢就是他知道曆史脈絡和走向,如果偏差太大,那麼知道曆史不準確反而會誘蝶,在決策中嚴重失誤,陷入絕境。

不能一味的相信曆史,畢竟曆史典籍是某一個作者撰寫的,其中摻雜了太多作者的個人因素和喜好,還有因客觀取證的難度,使很多曆史細節被篡改,甚至寫錯。

比如,在史書中,一個曆史人物有時會出現幾個時間段,前後相差百年的都有,混雜不清,在不就是一個事件,描寫的人主使人竟然完全不同,甚至一個皇帝,在不同史書中記敘的人各有差別,有的說是哥哥,有的說是弟弟,因此史學家提到,曆史書籍與真正的曆史吻合度能達到百分之六十就不錯了。

“走,咱們就去[清溪玉坊],聽聽白家士子們如何論辯舌戰的!”辰淩好奇心起,同意去龍蛇混雜的玉坊一看究竟。

王城之地,大街小巷,坊間鄰裏,但凡有三兩人之地,便會有宮廷秘聞在口舌間流淌,若是酒肆春樓、茶驛樂坊這等市人如流、名士穿梭的場所,就更是高談闊論,爭相對目下最重大的國事傳聞發布真知灼見;其間若有語驚四座之高論,便會獲得眾人一片彩聲。若一個人屢屢有這等高論,這個人便成了風雅場所的名士,身價便倏忽大長。這種論政名士,也不是等閑場所都能造就的,而必須是大梁市井和上層名流共同認可的大雅之所。

而[清溪玉坊]便具備了這種大雅之所的條件,這條小街沒有過多民戶和店鋪,隻有三十多個大小諸侯國的驛館建在這裏,再就是一些公卿貴族的別院,街邊綠樹成蔭,街中石板鋪地,行人衣飾華貴,館所富麗堂皇,少有塵世的粗俗喧囂,透出的是富貴寧靜和風雅,有一座綠樹蔥蘢流水潺潺的庭院,院中有一座十二開間的兩層紅色木樓,這便是名滿天下的清溪玉坊。

重新建造[清溪玉坊]的不是別人,正是白氏目前的家主白若溪,而它的前身[洞香春]卻是白若溪的玄祖白氏親自創建,當年白氏立下定規:非讀書士子、百工名匠、富商大賈與國府官吏,不得進入洞香春。這便將洞香春明確的當作了上流社會的清談聚飲之所;幽靜的院落酒樓,精美的器皿陳設,的珍饈美味,名貴的列國老酒,還有雅致豔麗的侍女,每一樣都是天下難覓的精品,一時間,名士吏員列國使臣竟是趨之若騖。

想當年上卿李悝經常在洞香春和名士們論戰變法利弊,上將軍吳起也多次在洞香春論戰用兵之道;更有周王太史令老子、儒家名士孟子、自成一家的墨子、魏國奇士鬼穀子,都曾在洞香春一鳴驚人,飄然而去。

白若溪國色天香,文武雙全,躋身戰國十大紅顏榜之中,使這[清溪玉坊]更加火熱起來,玉坊內名貴珍奇遍置其中,雅室秘室酒室茶室棋室采室,錯落隱秘。更有論戰堂寬闊舒適,專供客人們聚議重大國事,吸引天下名流士子們的目光。

辰淩卻不知道,他的名字和事跡,最近一直在清溪玉坊熱議流傳,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