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作者:張雁 王複興
摘要:我國央行自去年啟動加息周期後連續五次上調了基準利率,其調控宏觀經濟的意圖非常明顯,在全球性加息浪潮湧動的整體氛圍下,央行近期頻繁使用這一貨幣政策工具。本文結合加息背景下的經濟運行指標與宏觀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當前經濟形勢下我國央行加息政策給宏觀經濟帶來的積極成效和其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
關鍵詞:加息;積極成效;局限性
一、引言
伴隨著經濟形勢的整體向好,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全球範圍內逐漸被穩健的貨幣政策所取代,各國央行紛紛積極地試圖通過加息來減少流通中的貨幣供給量,從而應對經濟增長過程中日益嚴峻的通脹問題。在全球性加息浪潮的感染下,新興經濟體各國紛紛加入到了加息的陣營當中,我國央行加息的動力也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日前央行決定:自2011年7月7日起金融機構人民幣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上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由此可以看出,央行運用利率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力度仍在加大,政府希望通過貨幣政策手段的運用來緩解通脹的期望也可見一斑。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曾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在國民經濟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成功複蘇後,通貨膨脹也有所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政策會是一個需要運用的重要工具。”而央行在去年的10月和12月以及今年的2月、4月和7月的連續五次加息,幾乎是以每兩個月一次的節奏在進行,盡管加息可能會給市場帶來經濟減速和國際遊資湧入等一係列不穩定的因素,但其平抑高企的通脹預期和調整我國當前負利率狀況的作用不可小覷。
二、加息政策的積極成效
(一)加息有助於穩定物價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反映通貨膨脹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2011年不斷創出新高,其在3月份的上漲幅度為5.4%,4月份又上漲了5.3%,5月份上漲達到5.5%,6月份更是同比上漲6.4%,創下了近三年以來的最大增幅。在6月份的CPI的漲幅中,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約為3.7個百分點,今年新漲價因素約為2.7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的(價格漲幅14.4%,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4.26個百分點,占CPI同比漲幅的66.6%)價格上漲是推動6月份CPI數據再創新高的首要因素。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仍處於相對高通脹的階段,國內物價的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導致物價上漲主要是由於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金融危機後的一定時期內我國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市場貨幣供給充足,消費需求活躍,導致物價上漲;二是自然災害頻發和政局動蕩等因素帶來農產品、石油等資源能源性商品的供給減少,使得生產成本增加,推動物價上漲。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認為,輸入型通脹仍是當前CPI數字高企的主要因素,應當把控製物價過快上漲放在宏觀調控的首要位置。
日前央行所采取的加息措施,是自2008年12月將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調到2.25%,2010年內兩次上調基準利率之後,2011年年內第三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從央行如此高頻率的加息行為中不難看出,其穩定物價的意圖非常明顯。通過加息來提高資金使用成本,可以引導資金留在金融體係內,從而降低流通中的貨幣量以平抑物價。對於居民個人消費而言,加息會提高購買住房、汽車等消費性貸款的利息支出,與此同時銀行存款利率的升高也將刺激個人儲蓄偏好的加強,在工資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使居民推遲或者減少個人消費;對於企業投資來說,加息會提高融資成本,降低企業利潤,其應對措施不管是通過降低融資金額、減少投資項目,還是減薪裁員,都將導致一定程度上的企業發展速度放緩或者員工購買力下降。總而言之,加息必然會帶來貨幣支付的減少,貨幣流通周期的變長,金融機構攬儲和放貸積極性的降低,最終削減貨幣供應總量,進而有效地控製流動性,達到穩定物價的目地。
(二)加息可以緩解公開市場操作壓力
由於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貨幣被動投放較多的特殊狀況,加強流動性管理成為了近年來金融宏觀調控麵臨的重要問題。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手段,它與再貼現政策和存款準備金製度共同構成央行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一直以來,我國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為主、國債回購操作為輔的方式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同時運用存款準備金工具與公開市場操作相互配合來進行流動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