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低調的送葡萄酒?
專題
作者:南天遁叟
何為低調
在公開“三公”消費的背景下,大肆吃喝顯然要收斂收斂,“低調低調”。但送禮乃人之常情,民族傳統,品酒無罪,品味不貴,忠於美食與佳釀的小情懷不能斷。酒與禮似乎是天生的合體,“給家人帶瓶好酒,給領導送瓶佳釀,給朋友一份別有新致的普羅旺斯單寧”似乎是必須張揚的送酒哲學。如此,我們一定要送,但要合適地送。過往,我們偏向於在“送”上費盡腦汁,同時也在“送”上偏離了主題,因此也助長了各種不正之風。
關於葡萄酒,我們主張低調、內斂、審慎的氣質。關於“送”,低調卻不失品味的獨樂樂,讓我們更專注於葡萄酒的純與媚;低調卻又懂得分享的眾樂樂,讓我們重新回歸葡萄酒的熱情、奔放與關懷,這樣“送”才顯價值。
葡萄酒本是幸福的代名詞,分享幸福是圈內好友經常幹的事,正因如此,我們高調地展示各種酒品和酒局。如此一來,應承者投其所好之事,如葡萄入窖般買之,購之,送之。如此,送拉菲、奔富,送年份,互炫較真,這可叫如何“低調”是好?
未來十年,伴隨新技術種植,社交網絡的發展與葡萄酒社區的建設,本土產區進化,釀酒人才儲備及品酒名士的普及,使波爾多和勃艮第在盛名光環背後,湧現更多名品,也更加突出葡萄酒的個性與差異化,葡萄酒的故事文化將更豐富多彩,圈內好友可要注意這“低調”的名品與個性。
好了,回到問題,我們如何低調地“送”呢?
“送”回精致生活
法國人喝葡萄酒,如每天的儀式般,日常化。每餐小酌一杯,耐心尋味其中的細膩。要問法國人送什麼酒好,他們一定問你,你是一個人喝?男的,女的,還是couDle?是為聚會,會餐準備,還是平時喝?在他們看來,喝酒的時機十分重要,同時特別注意酒與食物的融合,比如幹白配麵包、奶酪,紅酒配甜點,各種味道細節在舌齒間斟酌。而要問法國人送酒怎麼送,他們一定會跟你說極為簡單的方式:一瓶價目不菲的酒,配上一張精美或有趣的卡片,最為實用。
其實,“葡萄酒使人產生靈感,讓人思念與平靜”,回歸這一本身,我們自然會懂法國人的“一張桌椅,一杯紅酒,一個下午”的小情調。也自然會理解生存與生活在葡萄酒的酸度和飽滿度裏,其實是各自吻合,相安尚好的理念。品酒之修養,盡情體會葡萄酒帶來的各種際遇與美好,從-個小酒窖開始,在螺旋樓梯上留存;送酒之美德,回歸精致生活,讓一紙簽名也倍顯珍貴。
“送”與“品”
根據法國民調機構IFOP在2014年《法國人與葡萄酒》的調查中顯示,參與調查的法國人“在葡萄酒什麼時候送”的問題中,89%的人認為是當被邀請去做客時,會送葡萄酒;87%的人選擇當麵臨一頓豐盛大餐的時候會享用葡萄酒;而87%的人會在生日時選用葡萄酒。可以想見,送葡萄酒與用途在人情世故的中國,顯然有些差異。可值得參考的是,同樣在家庭親情為中心和紐帶的中國,葡萄酒同樣也是氣氛渲染與親情維係的佳品。所以,送還是要的,隻是可否把它當作被邀請的回贈。法國的美食教授告訴你,被邀請是一種榮幸,而回饋的方式,是把帶來的酒,配上最合適的美食,一起送入胃中。所以,“品”的環節自然必不可少,“送”是為了審慎地“品”,品既是讓味蕾與香甜、厚純、濃烈、幹爽的各種感覺相遇,更是使饋贈鑲上分享眾樂的標簽。所以,帶上這份情誼,把葡萄酒捎上,送給友人、家人及上司,並且銘記那一段曠世絕筆的評價:“美妙的香氣中帶有草莓,櫻花和香草的芬芳,伴隨著藍莓,牛奶巧克力和甜美的甘草氣息,口感馥鬱而多汁,呈現純淨的黑色水果特點和絲絨般的單寧。層次美妙,悠長的餘味中帶有紅色水果和白堊土氣息,質感出眾。”看,多麼美妙的到訪。
“送”的時機
(1)為“喝趴”時送。喝趴,不是真的喝趴下,是法語repas(食物與大餐)的直譯。目前國人越來越接受西餐,而西餐配葡萄酒、香檳是常識,當一頓“喝趴”開始時,是選擇梅樂、赤霞珠、品麗珠、馬爾貝克,還是黑皮諾、霞多麗、黑司令;或是名牌名莊,是拉菲古堡,還是美國嘉露,此時,一定要秉承“贏得邀請,即時饋贈”的精神,選最合氣氛的酒,當然也要記住,repas主要是吃,酒當是錦上添花,千萬不要喝得趴下了,免得尷尬。而且世界衛生組織告訴我們,為了健康,一次特別的大餐,最多也不要超過4杯。該種方式,主要針對西餐,如果國內飯局是此形式,可要精心挑選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