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禦史,莫要危言聳聽。你之職責糾劾百官,辨明冤枉,輯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此等大逆不道之言也是你能宣之於口的嗎?毅王就藩,朝廷已下旨,遼東事宜皆便宜行事,遼東文武官員皆由毅王節製,若依爾等所奏,朝廷必將失信於天下。但你等所奏又俱是實情,內閣也不會毫無反應,也要定下來一個章程,就由徐閣老牽頭,大家集思廣益,都來商討一下”。說完看了看徐光啟,讓你關鍵時刻掉鏈子,我打頭你們一個也別漏下。
徐光啟聞言一驚,雙目大張,這老孫真是不太地道,還拉我做墊背,真是逼上梁山啊,沒法子,唉“陛下,孫閣老此乃老成謀國之言,臣忝為內閣大學士,必與諸位內閣同僚好好商議一番,此事由內閣科道一同研討,必會有一個萬全之策”。
範大學士依舊背書,隻是表情就不那麼自然了。老畢學士頓時無語,唉,毅王爺你消停一陣不行嗎。成天折騰你不累,我可累啊。這些科道言官彈劾你乃職責所在,您老遠在遼東,天不怕地不怕的,當然了,你就是在朝堂上,估計您老也不怕。但是我不同啊,我還得跟他們共事,最近這些禦史都說內閣無能,姑息養奸,我們都快被說成嚴嵩了。老夫我在幹兩年就光榮退休了,在最後的日子裏,能不能讓我體會一下不為您老的事發愁行不行。
“不行,不誅此僚,國法難容,內閣學士皆包庇陳賊,恐早就與陳賊狼狽為奸,臣請陛下即刻下旨,殺陳賊,罷閣臣,還大明朗朗青天”。劉禦史慷慨有力,擲地有聲的說到。
“臣等附議”。
“今天不能鏟除此賊,老臣就撞死在這柱子之上,”劉禦史說罷站起身來,勢要撞柱。
“臣等皆願死柬“。
崇禎皇帝麵沉似水,今天這是怎麼了,每次都喊打喊殺的,但今天好像是來真的了。今天真要血染大殿,那玩笑可就開大了。不行,我得控製一下。
“劉愛卿切莫衝動,卿等國之柱石,怎能輕言生死。如若在有棄朕而去之言論,定嚴懲不饒,都不要跪著了,站起來”。
“臣等愧對陛下”。
“毅王之事,朕皆知曉,都與朕知會了,愛卿不用擔心,毅王要有不臣之心,豈等今日?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的,朕自會下旨申斥,卿等商議人員,去遼東看看毅王到底有沒有不臣之心,科道有監查之責,朕看就由劉愛卿去吧”。
滿朝文武都戲謔得看著劉禦史,滿臉的同情之色。毅王爺數年未進京城,之前在朝堂都棒打言官,這劉禦史要去毅王的一畝三分地,想必迎接他劉禦史的就是那打狗棒了。
劉禦史聞言一愣,這話怎麼說的,莫說去遼東,就是陳賊在朝堂我也不敢參他啊,這要是去了遼東,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有我得好哇。劉禦史抬頭看了看皇帝,看得出皇帝是認定我去了。
“陛下,臣……”剛想說不去,但是話說不出口,可這個時候打退堂鼓可不行了,我等言官靠的就是氣節,貞女失節,不如老伎從良,我一輩子的英明不能毀了。
“臣遵旨,臣倒要看看他陳賊他渾身是膽到底能打幾顆釘子”。
崇禎皇帝聽著左一句陳賊,有一句陳賊心裏很不是滋味,遂開口到:“劉愛卿,要慎言,私議誹謗藩王乃大罪,以後莫要說出此等話來,爾等都是進士及第,怎能有辱斯文。”
“臣等惶恐”。
“罷了,罷了,此事到此為止,一切都能劉愛卿回來之後再議”。
劉禦史一聽,得,本來想晚點再去,行一個拖之訣,沒想到皇上的意思,看來老夫得收拾一下,明日就得出發了。
文武百官齊聲答道“皇上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