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城發生了一下餓死四百多口百姓之事後,這韓良仍不想著補救,而是想著如何隱瞞,紙總歸包不住火,此事被二個趨夜逃出安定的百姓給捅了出來。錦衣衛得知此事後,駐長安府的統領不顧一切的出手鎖拿下韓良之後,尹默才得知此事。
此事由錦衣衛直接報至了禦史台。這才有許慈在大殿上彈劾尹默任人為親,失查屬下,至四百三十九人餓死之事。我對事情本身並不奇怪,蜀中大小官員千名以上,這千名官員中總是良萎不齊,有好有壞。我奇怪的是為什麼這麼大的事,錦衣衛沒有直接把密報送到我這,而是送到了禦史台。
隻不過在這大殿之上,我是不好問安公公的。對於尹默,我倒是不認為其有大錯,必競在這個信息落後的時代,要想讓一個州刺史,對下屬所有地方的一舉一動都能了若指掌,還是難度太大了。說其來這尹默也就是一失查之責。下旨訓斥一下也就罷了。
倒是這韓良一錯再錯,出了這麼大的事後,不想著去補救,反而想著隱瞞,倒是罪在不赦。想到這我說道:“吏部尚書楊洪何在?”楊洪出班答道:“臣在。”我問道:“這韓良任安定城守之職,你吏部可知?”
楊洪答道:“這韓良任安定城守一職乃雍州刺史尹默大人一力舉薦,按吏製此人既有尹默大人這樣的重臣一力舉薦,我吏部隻需登記造冊就可,而無需過於考察。”
聽了楊洪的回答,我是一陣無語,這個時代如此任用官員,難怪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說。我對楊洪說道:“一城之城守,乃一城百姓之父母,這一城百姓之生死全握於此人之手。如此人不良,如韓良之輩,則全城百姓俱會遭殃,不可不慎。
自今日起,城守以上官員不得隨意任命,無論何人舉薦,哪怕是朕親自舉薦,都必須由吏部考評後,試用一年,一年中無重大過錯者,方可正式任用,此事朕會下旨至吏部。此次蜀國大災,你吏部須與禦史台合做,對蜀國城守以上官員,俱要考核一遍,政績突出者,或升或賞;政績合格者留用,政績很差者,或罰或貶。至於有如韓良者,一律拘押進京,交由大理寺與吏部、禦史台三家會審。”
我話說完後,楊洪躬身答道:“臣遵旨。”而許慈也同時躬身領旨。這件事也讓我對這個時代官員的任用,開始有了些想法,我更加迫切的希望能盡早的實行科舉製度,雖然科舉製度仍會有弊病,但總是曆史的進步,會比如今這樣舉薦製度要好上不少。
退朝後,我在禦書房中,第一時間就開始詢問安公公錦衣衛之事。安公公聽我的詢問後,也是又氣又急,對我說道:“陛下,老奴亦不知底下之人,怎會如此辦事,待老奴這就去這查問一番。\"我點頭同意後,安公公匆忙的離開了禦書房。
快一個時辰之後,安公公才回到了禦書房,同他一同進來的還有一個身穿錦衣衛服飾之人。二人進來後就一起跪在了地上,安公公也跪下了,這倒是讓我吃了一驚,我說道:“先起來吧,怎麼回事?”安公公並沒有起來,而是答道:“陛下,老奴禦下無方,請陛下責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