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事情青燈古佛,本應是佛門聖地,此時卻唯有婦人生產的哭喊之聲。
“用力!用力!馬上就出來了!”寡婦陳芳素作為靜慈庵裏唯一成過親的女人正手忙腳亂地為鄭如昭接生。這一胎是難產,鄭如昭已經生了一天一夜了,身邊卻隻有陳芳素這個並未生產過的婦人幫忙。
要說鄭如昭,乃是當今唯一異姓王鎮南王謝玉輝的一門貴妾,且在謝玉輝未得誌之時對他有救命之恩,本不該在尼姑庵中生產。可半年前鎮南王府傳出了鄭如昭不守婦道,與道士勾搭的消息,這位貴妾就帶著身孕以祈福之名被流放到了靜慈庵。
“哇!”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鄭如昭終於生了。
“恭喜鄭娘子,是個兒子!”陳芳素歡喜地把孩子報給虛弱的鄭如昭看。
鄭如昭看了一眼孩子,露出半是苦澀半是欣慰的笑,對陳芳素道:
“多謝陳娘子了。娘子仔細看看,這孩子像誰?”
陳芳素聞言仔細看了看孩子,驚喜地道:
“唉喲!這孩子可跟王爺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鄭娘子,這下您可昭雪了,且看曹燕娘還有何話可說!”
說罷,不待鄭如昭吩咐,轉身出了庵堂,直奔鎮南王府而去。
陳芳素本是對謝玉輝有恩的,進出王府也無人阻攔。直接找到了謝玉輝,將孩子的情形說了,謝玉輝連忙向靜慈庵趕去。
待謝玉輝到了靜慈庵,床上的鄭如昭已經奄奄一息。
“如昭!”謝玉輝撲到鄭如昭床前,口中喊的是鄭如昭,眼中看的卻是床上和自己極為相像的兒子。
看到謝玉輝如此情態,鄭如昭也不點破。這麼多年來,心中的小女兒情懷早已磨沒了,再經淫(和諧)亂風波,鄭如昭心中早已隻剩死灰。這謝玉輝就是上天派下來自己的冤家吧。
“王爺,如今看了這孩子,就知曹王妃所言不實了吧。”
即便受到了天大的委屈,鄭如昭依舊是這樣淡淡的。蓋因對眼前這個男人已經沒有了一點在乎,也因為失血過多,此時眼中已是一片青黑了。
“如昭,如昭。本王知道了。本王這就帶你們母子回王府!”
既然孩子是自己的,鄭如昭並未作出失德之事,那麼自己的女人還是應該回到自己的家,血脈也不能流落在外。
可床上的鄭如昭的生命就要走到盡頭,再也沒有時間回到王府了。
“王爺,妾身的時辰不多了,隻想和王爺好好說手話。”
“嗯,你說。”
“我鄭如昭本是讀書人家的女兒,與你作妾皆因與你有瓜田李下之嫌。可這瓜田李下也是因為救你才惹下的。與你成婚之初,我原想著,看在我救了王爺的份上王府也能容我三餐一宿,可誰知王妃她……她汙我與人私通……王爺,我不恨你,不恨王妃,也不曾後悔過救了王爺。我隻怨這命,怨這世道,沾衣裸袖便為失節……”
“如昭,別說了。若有來世……”
“若有來世,願你我永不相見。生不同裘,死不同……”一句話還未說完,鄭如昭溘然長逝。
若鄭如昭不死,她便隻是謝玉輝八房夫人中的一房,也沒什麼特別的。可此時鄭如昭死在自己麵前,謝玉輝不免想起當初躲藏在她繡樓中時的旖旎情景,想起鄭如昭厲色退敵時臉上的鮮豔顏色,想起新婚時的恩愛種種,想起她受冤時看向自己眼眸中的楚楚哀婉。想起了這些,三分的恩愛便增作了五分;看看床上的兒子,五分的恩愛變成了八分;又想到佳人遠逝,從此八美變竟不完全,八分的恩愛竟成了十分。又想到原配曹燕娘種種的不好,謝玉輝竟發了狠,咬了牙到佛祖麵前祈願:
“佛祖在上,鎮南王謝玉輝在下。求佛祖保佑,願來世再與鄭如昭結姻,她為正妻,曹燕娘為妾,以為如昭報今日之仇。若得如願,信徒願重修廟宇再塑金身。”
謝玉輝本是天家的王爺,此時帶著一股怨氣的祈願正被佛祖所查。便遣使往地府一行,將謝玉輝、鄭如昭、曹燕娘的來世姻緣俱都安排停當。念及鄭如昭死前受了陳芳素助產之恩,便又將陳芳素也一並寫入因果。
------題外話------
注意:這篇文章脫胎於清代才女陳端生寫的《再生緣》。故事的大梁子和《再生緣》大體相似。為了不褻瀆原著,我把原著裏的主要人物都改了名字。為了塑造人物性格,又自己加了很多情節。如果有對此不接受的《再生緣》粉絲,向您說生抱歉!
《再生緣》可以說是《玉釧緣》的同人。看第一回對《玉釧緣》的總結和《再生緣》的寫作目的,似乎陳端生原來想寫一個炮灰女配揚眉吐氣的同人。但寫著寫著,女主自己成長了,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目標。“複仇”這個主題就被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