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鑫:為農民工打工的博士生
大觀點
作者:陳翔
他是上世紀90年代管理學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一路讀到博士畢業,卻沒有順理成章走上學術道路;他本有機會從事如今炙手可熱的房地產事業,卻放棄了高職相邀,而選擇了艱難創業。十餘年過去了,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世界上,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念和道路:“我想要的是基業長青,而不僅僅是賺錢。”複旦大學博士李久鑫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把事業領域鎖定在農民工就業工程上。他察覺到農民工勞務市場存在的失衡和無序,這讓政府都深感頭疼的社會問題,他卻在其中看到了商機。
他將事業命名為“西陸打工俱樂部”,專注於為農民工進行就業指導,並全程免費幫助農民工就業,他的團隊搭建起了中國最大的農民工招聘平台,為近78萬農民工進行了就業指導,直接為近9萬農民工找到工作。他也因此稱為央視“三農”人物,被外界親切地稱為“農民企業家”;他是改革開放三十年裏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他新世紀出發的創業者、全新領域的帶頭人。然而在內心裏,他更願意自命為一個布道者,一個取經人,帶領著他的核心團隊,跋涉在求取民生問題真經的西行路上。
他走的“極端”路線,造就了他,造就了廣典傳媒,更重要的是幫助了弱勢群體,農民工提供係統的幫助,減輕了政府的就業壓力,保證了廣大農民工有固定的生活來源。
擇業 心懷農民工
複旦博士竟從事農民工勞務市場的經營,這樣大的身份差異無論是誰,都會在心裏畫上幾個問號。複旦博士不一般的人生選擇的謎底,其實就藏在李久鑫從農村走向城市30多年的人生經驗中。
7歲之前,李久鑫在河北唐山的農村生活,唐山大地震是他記事的開始。那一切讓他記憶猶新:一夜之間唐山遭遇到天翻地覆的巨變,讓李久鑫感觸頗深的是他的小學校長一夜之間失去了所有親人,和藹的鄰居突然之間就高位截癱,溫馨的家園被一個個地震棚取代……
這一切在幼小的李久鑫心裏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從此他明白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同時也讓他對人生有了一種更為豁達的看法——生命如此不堪,更何況生活呢?生活有無數可能性,沒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世事難料。
1979年李久鑫上了小學,他是跟隨中國的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改革開放曆經30載,農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視、電話、網絡的普及和人際的交流使得農民的眼界、價值觀和生活目標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思想的突變引發了農民工進城熱。這一切變化讓李久鑫敏銳地察覺到農民工進城以及勞務市場出現的失衡和無序,看似連政府都很難解決的難題,他卻在其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2002年,李久鑫創建了第一家公司,取名為“廣典”,最初定位於“小區廣播”這個相對偏門的數字新媒體業務。隨著業務發展,電視互動節目逐漸成為廣典的主體業務。除了SP業務,當初廣典已經在務工就業、嬰幼兒教育、交友、Web Game、團隊通話、MSN機器人等將近20個領域進行了業態探索。
SP業務在2000年底才開始起步,由於競爭激烈,部分SP公司采取一些不規範的推銷手段,存在亂收費和發送不良信息等違規經營行為,侵害了用戶的合法權益。這讓李久鑫一度懷疑SP業務是否可以長時間做下去?2007年9月,SP行業的公司業績急劇地下滑,行業市場也開始大整頓。整頓給廣典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他們的業務不能再開展了,而且還必須在2個星期內消失,同時他也麵臨著下一個業務的拓展工作。
早在2003年春節前後,齊魯電視台舉辦了一次招工項目,邀請了眾多需要招聘的企業,結果一天之內幾千名農民工湧到了濟南城內某個院子,水泄不通。這件事讓李久鑫看到了商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出現了大量的農民隊伍進城務工,農民工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務市場,具有獨特的人力資源價值。但是農民工務工出現了一係列的問題:如何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如何上崗技術操作,在工作中遇見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給了李久鑫靈感,並且他準備把廣典的業務主要放在勞務項目中,幫農民工解決務工問題。
2007年底,廣典正式推出依托電視、互聯網以及呼叫服務平台建成的全國性勞務交易平台——西陸打工俱樂部。西陸打工俱樂部第一次整合了電視(先後在全國近100餘家電視節目播出就業指導節目)、電話和互聯網(西陸網)三大平台,依托媒體技術建成服務於農民工的全國性勞務交易平台,以信息開放的模式解決了所麵對一係列問題。具體的操作模式為:俱樂部通過農民工就業服務電視節目指導農民工如何維護自我權益,然後農民工撥打俱樂部服務電話,呼叫中心將對農民工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就業指導,通過龐大的數據庫精確匹配為農民工推薦合適的工作機會,隨後通過地麵服務站對農民工進行麵對麵地培訓,做到真正有效地幫助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