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007”的“物質範兒”
2012五十歲的007,特工越老越值錢
(編輯/綠茶)
維斯帕:“你臉上有一種特種兵式的微笑。手腕上還戴著……勞力士?”
邦德:“歐米茄。”
維斯帕:“不錯。”
——“007”之《皇家賭場》61分17秒處
幾年前,位於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舉辦過一場有關“007”的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專家”們,羅列出電影情節,分析出“邦德效應”、“邦德美學”等一係列議題。這些人認為,邦德電影製造出一種審美體係。在這個係列電影上映的幾十年中,人們隨著邦德的故事,改變著個人的生活口味,美食、性、飲酒、汽車、穿戴都有了一種“007標準”。在邦德電影中,出現頻率僅次於“我叫邦德,詹姆士·邦德”的一句是:“來一杯伏特加馬丁尼。搖勻,不要攪拌。”之後的《皇家賭場》中,邦德又在“這份配方”中加入了一片檸檬皮與半分Kina Lillet開胃酒。與此同時,這家法國酒廠,也收到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訂單,還有不計其數的電話,人人紛紛詢問那種雞尾酒的具體配方。
盡管有影評人把《黃金眼》之後的“007”影片看作具有“小販的執照”的電影,甚至認為廣告商們將其變成一種“廉價的營銷策略”,但是電影消費者的反應並非如此,相反,“邦德的選擇”確實造就了一大批“邦德商品”的追隨者。隨著《黃金眼》的票房成功,觀眾們認可了紳士代表皮爾斯·布魯斯南是可以駕駛著外形誇張的Z3雙座敞篷跑車的。
在影片中,汽車、手表、手機並非隻是簡單的道具,影片在“007”出生入死的過程中,賦予了眾多品牌新的含義。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