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掌法之名,“冰火”二字取自當年張無忌出生的北方無名小島,張無忌曾隨父親“鐵劃銀鉤”張翠山,母親殷素素,義父“金毛獅王”謝遜在島上共居多年,連他自己都是在島上出生的,那冰火島上人煙絕跡,隻他四人相依為命,打獵捕魚,用的是用陶土燒製的器具,穿的是粗衣獸皮,張無忌與趙敏能在這丹棱深山荒無人煙之處一住便是二十餘年毫不以為苦,便是因他自小便是如此,隻是苦了趙敏一個堂堂郡主,竟與他一道成了野人一般,還好張無忌十天半月的出山一趟,到丹棱鎮上買些必須的日常用物,總算未過那茹毛飲血的日子。那冰火島上既有萬年不化的冰川,又有一個終年噴火的火山,冷熱兩極截然分明,謝遜便將他四人流落之島取名為“冰火”二字。張無忌懷念兒時之事,掌法之名借用了這“冰火”二字,在此處又指掌力的陰陽兩極,陽處如火,陰處如冰,至於“九重天”二字,則指的是掌力變幻莫測,或陰或陽或剛或柔,宛如九重玄天般難觸其深,難書其妙。聽那張無忌所言,這個名字乃是趙敏所取。
朱文羽不會九陽神功,但所學的易氣養生訣內功卻是道家先天純陽玄功,與九陽神功相較可謂不相上下,同屬道家一脈,隻是更為純和中正,而不似九陽神功那般沛然霸道。欲習這套掌法,絕非任何人皆可修習,首先便須得先有雄渾內力為基,再修以乾坤大挪移神功,將一股先天真力以乾坤大挪移心法周轉搬運遊走於全身各處經脈之中,再於掌中發出,圓熟如意威不可擋。
這“冰火九重天”掌法果然精妙非常,朱文羽又練了五天,才勉強學會了第一掌“一線海天”。這一招“一線海天”掌力柔到極處,能以掌中氣息感受來招力道方向,隨力而應,敵快己快,敵慢己慢,便如一葉扁舟在海波中漂流,逐浪而生逐風而往,將對方的力道消卸得無影無蹤,便如將自身的力道化成了一團絲繭,一束亂麻,對方的力道似乎力無著處卻又似被蜘蛛網纏得動彈不得一般。隻此一招,便已將武當太極拳的精要發揮得淋漓盡致。隻是這招須得有雄渾的真力相輔,若非如此,便如幾根蛛絲一般,根本經不起樹枝的輕輕一挑,但若是自身內功已到一流高手境界,再將這股真力巧妙地在經脈之中運轉搬運,則如同成千上萬的蛛絲纏在一起,再快再重的樹枝也隻能深陷其中,掙脫不得。而其要領之處,卻在於如何將一身的真力化為這一團的蛛絲,柔到極處卻又韌到極處。也幸得朱文羽的任督二脈上次已被張無忌打通,易氣養生訣內功已到極高境界,又曾學過乾坤大挪移心法,深得內力運轉之妙,如何能在短短五天之內就學會如此精微奧妙的一掌“一線海天”?
自開始熟悉了“冰火九重天”掌法的真力運轉玄妙之處,接下來的幾招掌法“二度紅梅、三山新野、四海雲天,五爪飛龍,六月烽雲,七傷屠龍,八仙逍遙,九陰九陽”,朱文羽便學得快了許多,到後來幾乎是一天學一招,越學到後邊對於前招的領悟也就越深,直到最後一招“九陰九陽”,已是能將內力使得剛柔並濟,收發如意,瞬息之間由至剛到至柔,由至柔到至剛,掌力千變萬化,玄妙多端。
習武不覺日短,待得朱文羽匆匆將這路“冰火九重天”學完,回到山中已是二十餘日了,據張無羽所言,朱文羽已是對這路掌法略有心得,所欠缺的隻是細加體會領悟再外帶多多磨練了。
這日朱文羽正自練功,瑪雅突地來找他:“羽哥。”
“怎麼了?瑪雅?”
“羽哥,我想回成都一趟。”瑪雅一反平日裏似乎無憂無慮的模樣,幽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