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園(6)(2 / 3)

但此時細細回想起來,徐達這些年遷徙農民,屯田據點,安置官軍務農,開荒種地,雖大大減輕了大明在北疆軍務上的開支,但從山西到北平這一大片也都成了這些被安置之人的耕地,數十萬大軍占著數百萬畝良田,這些人或屬移民,或屬官軍,都統歸徐達管著,和他朱棣沒什麼關係,連他朱棣所屬的北平城都已淹沒在這些區域之內,他若出北平城,無論走哪個方向,首先踏上的都必然是徐達所管的地盤,在這個地盤中數十萬大軍自給自足自成體係,征收的稅賦直接貼補軍用,不用向朝廷交納,連稅賦比例都是以官軍的名義自己定的,不按朝廷體製征收。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了這種局麵?雖說這麼做對於大明官軍長期駐守北疆減少了朝廷的負擔,是極有好處的,但從另一方麵來說,這大明北疆數十萬的官軍便對朝廷的軍餉依賴變小,朝廷能製肘的本錢便不多了,這會不會是徐達在有意培植自己個人的勢力,擁兵自重之舉?朱棣似乎第一次發現,不知不覺數年之間,這山西北平一片幾乎已建成了一個“小明朝”,而他魏國公徐達也已差不多成了名副其實的“北疆王”,這如何得了?沒有人敢不聽從他魏國公徐達的話,若他徐達真想謀反不軌,這塊疆土便是最好的基業,馬上便可以打開一塊局麵,這可比前朝時父皇朱元璋所帶領的大多是泥腿子出身的義軍可是強了千倍萬倍了,乃是真正的久經訓練的虎狼之師啊。

看來確實須得認真考慮一下這位魏國公會不會真的有問題,須得認真查一查這位朝廷重臣的底細了。

但要探查魏國公徐達的底細可是件有極大風險的事,他朱棣雖貴為燕王,但對於這麼一個開國老臣三軍掌帥,也並不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弄得不好腦袋都會掉在他手裏,因此一切都得悄悄進行,細細地調查一下這位魏國公究竟有沒有意圖謀反的意思。

但幾乎一個多月過去了,查探的結果卻是毫無所獲。一月以來,徐達也曾下過幾道谘文公函,報請燕王殿下要辦理哪些民政事務,有些軍營之中的隻是通報一下,有些涉及北平附近的民政則報請燕王批複,不過理由都很充分,想的辦法也很妙,於國於民於朝廷都十分有利,讓朱棣都想不出什麼理由不去同意施行,但不知為可,朱棣心中總是有些不踏實的感覺,總覺得這些事似乎並沒有表麵上表現出來的這麼簡單,徐達的每一項措施每一個命令,都讓朱棣覺得背後有那麼些說不出來的隱情。就算是徐達確實和天衣盟無關,也無半點謀逆之心,但如此任他當著這麼一個“北疆王”,在自己地盤上不是皇上勝似皇上,對朝廷來說也是無半點好處的,仍須得有些手段稍稍加以鉗製,以免埋下隱患。

事關重大,朱棣考慮再三,還是覺得有些事須得即刻稟報父皇——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因他手中也還沒有任何徐達反跡的證據,因此在奏折之中朱棣隻是列舉了如今北疆的情勢,還有魏國公治理北疆的基本情況以及采取的軍政民政措施。這樣的奏折朱棣以往也常寫,基本上是半年一次,算是給父皇朱元璋的大明北疆以及北平城的民政彙報,但這次卻不同,朱棣在用詞用句中便格外用心,反複斟酌,雖然通篇都絕無一字說徐達有謀反之心,但字裏行間卻隱隱約約地透露出朝廷應該開始對徐達有所鉗製的意思。信末又特意提到朱文羽現正住在徐達的魏國之中。因父皇早知朱文羽這兩年都一直在查探天衣盟與朝廷重臣上下內外勾結之事,且天衣盟在各處製造滅門命案聚斂財物,謀刺如南宮雷這樣的大臣,不軌之心昭然若揭,朱棣提上這麼一句,他絕對相信父皇一定會由此聯想到徐達和天衣盟之間是否會有關係這個問題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