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朱文羽和唐韻雙人雙騎自丹棱縣境與瑪雅分手之後,一路東行。
他二人此去是回京城向皇上複命,朱文羽出山之事早已有孫昌旭派快馬送報朝廷,朱文羽的傷並未完全好,瑪雅回她師父那兒不用擔心,唐離現在恐怕早已送到唐門,有唐門高手救治,自不須朱唐二人擔心,至於南宮靈,本來天衣盟的主要目標是朱文羽,南宮靈並不在其列,南宮靈位列“南宮三子”,南宮世家並不好惹,天衣盟不會自找這塊硬石頭,更何況天衣盟中還有個南宮智,念情麵也不會與南宮靈太過為難,反正對付天衣盟之事也不急在這一時,因此二人並不著急,幹脆一路慢行,又是養傷,又當遊曆,順道遊玩一下沿途秀景,也是一樁妙事,這也是朱文羽打算沿長江南下的目的。
二人也不著急趕路,隻是信馬而行,此時朱唐二人互相已明白對方心意,一個韻兒,一個羽哥,說不盡的郎情妾意,纏意綿綿,與之先前的互相譏諷互相捉弄的時候已是宛如隔世,天差地別了。
隻不過朱文羽依舊改不了那副吊兒啷當滿不在乎的浪子模樣,臉上永遠帶著那種似笑非笑的眼神,說話大大咧咧,直來直去地滿口胡柴,倒是一點也沒顧著唐韻那滿腹柔腸的女兒心情,有時一句話下來,把個唐韻滿腔的浪漫心事打消得幹幹淨淨,氣得唐韻真想湊過馬去狠狠抽一馬鞭子,可偏偏這家夥不是跑就是躲,老抽不著,有一次也不知是不是故意的,沒躲開,馬鞭結結實實抽在朱文羽後背上,把衣服都扯開一道大口子,害得唐韻心疼好幾天,晚上還仔仔細細替他補好衣裳,卻再也不敢隨意揮著馬鞭作勢要打朱文羽了——誰知道他啥時候躲啥時候不躲?一來二去,總是把唐韻氣得個牙癢癢的,但說來也怪,隻要朱文羽看著情形不對,隨口說句俏皮話,唐韻又總是被逗得“撲哧”一笑,又什麼事都沒了。
才行得一日,二人便到了樂山,尋了間客棧住下。
樂山在峨嵋山東麓,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彙流之處。峨嵋也是中原武林一派,掌門人靜風師太與朱文羽曾在少林寺有過一麵之緣,還曾得唐韻的三花玉露丸解去所中慢毒,可說有些交情。隻不過朱文羽與唐韻在一起,好不容易有個遊曆的機會,此時並不想與峨嵋派多有牽扯,再說也實在沒什麼要事,若是就此前去拜山,倒象是專門討還人情去的。因此朱文羽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峨嵋山的打算,隻是想在樂山順道遊玩一番罷了。
樂山有一處景色,天下大大有名,那便是號稱“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古稱“彌勒大像”、“嘉定大佛”,因建於淩雲山上,故又稱淩雲大佛。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彙合,水流直衝淩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淩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二十餘年,籌得款項,招募能工巧匠,“鑿山石以為佛”。有一地方官吏前來索賄,海通怒斥曰:“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大師圓寂之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征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曆時九十年方告完成。
大佛背靠淩雲山,側後半身均與山石相連,表相莊嚴肅穆,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俯視三江交彙之所,實是氣勢宏大壯麗,震懾妖邪,據傳自大佛建成,數百年間,以往常受洪澤肆虐的岷江便此風平浪靜,極少再發大風大浪,百姓都說此乃大佛佛法無邊,壓得水妖不敢逞頑,造福百姓,因此大佛香火極盛,常有千裏之遙的百姓攜手前來朝拜,連樂山當地地方官員,於四時八節之時,也須焚香拜祭,已成舊俗,連朝廷用度開支中都專有此項開列,可見此事如何受朝廷重視。而樂山縣境因百姓多信奉佛法,禮佛行善,也是極少有犯案之事發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之事在這樂山縣境,竟成真情實景,據說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登上帝位之後也曾親賜樂山禦筆金匾“佛德化物”。
且不表這樂山大佛之雄偉壯觀,單說朱唐二人來這淩雲大佛之下,真個感歎古人之毅力,竟以數千人力窮數十年之工建此巨佛,讓這峨嵋山側又多一佛門清靜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