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範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排水係統布全身
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係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彙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幹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開洞一看,裏麵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千古之謎,誰人能解?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動海師洞裏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摘自網頁:www.leshandafo./submenu/dfjq-lsdf.html)
===================================
樂山大佛
1996年12月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31公裏的樂山市,依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淩雲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東山最著名的景觀。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彙合,水流直衝淩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淩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征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曆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