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回回名將(2 / 3)

納哈出隨馮勝等一起南來,被封為海西侯。元殘餘勢力從東北方麵對明的威脅從此消除,且為明向白山黑水一帶開拓廓清了道路。

擴廓帖木兒死後,納哈出降,北元勢力雖經明軍打擊,一再失利,但敗而未滅,仍然構成對明的威脅。擊敗納哈出的當年,藍玉為大將軍,率兵征討,給北元進一步打擊。冬十一月藍玉報告:“元丞相哈剌章、乃兒不花遁入和林,乞進步剿滅。”朱元璋同意了藍玉的計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夏四月,藍玉率兵出發,自大寧進至慶州,聞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抄近路兼程而進。行至百眼井處,距捕魚兒海還有四十裏,偵察不到元軍行跡,藍玉想引兵退還。部將王弼不同意,說我們領兵十萬,深入漠北,未見到敵人就回師,如何向上交待。藍玉同意王弼的意見,命諸軍繼續前進,並采用王弼計謀,穴地而炊,不使敵人見煙火,秘密前進。到達海南,仍未見到敵人。後偵知元主營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裏處。藍玉命王弼為前鋒,疾馳直擊其營。元軍大意輕敵,以為明軍缺水乏草,不會深入,未加設防,加之當時狂風大作,風沙彌漫,明軍到來,元方竟無察覺。明軍突然到達營前,元軍倉促應戰,傷亡慘重,元主脫古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人北遁,藍玉率精騎追趕,沒有趕上,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數萬人和大量牲畜,並得其傳國璽、寶玉、金銀印章等物,取得巨大勝利。元主北逃後被人殺死,北元四分五裂,不久滅亡。藍玉勝利班師,途中又破哈剌章營,再獲勝利。朱元璋聞訊興奮異常,比藍玉為衛青、李靖,大加褒獎,回來後封涼國公。藍玉的政治生涯、軍事武功達到巔峰。

封為涼國公後,藍玉又奉命到西部民族地區進行過一些軍事活動,還奉命到陝西練兵,這些已是藍玉軍事活動的尾聲。

藍玉自恃有功,驕橫不自檢束。早在征雲南梁王勝利後,他就私搞鹽引(食鹽運銷專利憑證),派人到雲南販鹽,牟取暴利。打敗元主脫古思帖木兒後,他不僅私占掠獲的大量珍寶、駝馬,還將元妃zhan有。朱元璋大怒,說:“玉無禮如此,豈大將軍所為哉!”藍玉班師至喜峰關,因已入夜,守關人未及時納入,藍玉怒不可遏,縱兵破關而入,朱元璋知道後很不高興。藍玉領兵在外,經常擅自升降將校,進止自專,詔令有所不從,甚至違詔出師。在朱元璋麵前,舉止不恭,語言傲慢,失君臣禮。更嚴重的是,藍玉蓄莊奴、假子數千人,橫行霸道,胡作非為;他還強占民田,魚肉百姓。百姓上告,禦史官舉劾,他竟將禦史打了逐出。

洪武二十六年(1393),錦衣衛官員告藍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謀反,藍玉被殺,夷三族,坐黨論死者一萬五千人,史稱“藍獄”①,是繼胡惟庸案後的又一次大案,連稱“胡、藍之獄”。

事過五百多年以後,1936年有人到藍玉家鄉進行了一次調查,寫成了一篇《王回崗*調查記》②,介紹說:“王回崗位安徽定遠縣東南,距城六十餘裏,居民三千餘戶,盡悉*,以王姓居多,又以地勢頗高,故名曰王回崗。”王回崗之“古跡”有“國公宅:明朝有藍國公,……朝廷認為有叛意,拘而殺之,其家聞訊亦恐有被殺之虞,俱投入院中井內,現該井仍存”。

賀蘭雪 2005-07-22 03:41 PM

--------------------------------------------------------------------------------

回複: 明朝十大回回名將

十、沐英(1345—1392)字文英

鳳陽定遠(今屬安徽)*人,明初重要將領。

沐英幼年時,父親早死,隨母避兵亂,母又死,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朱姓,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當時朱元璋已投郭子興部下為兵,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為應天府,派徐達攻占鎮江,取得戰略性的勝利。沐英“數從上征伐,入侍帷幄,晝夜勤勵”,十八歲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後擢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今上饒)。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陸軍取福建,沐英將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分水關,下崇安,再破閔溪十八寨,俘陳友定部將馮穀保。又奉命移鎮建寧,節製邵武、延平、汀州三衛(皆屬福建)。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鎮國將軍,僉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軍事中樞,掌天下兵馬,當時府中機務繁積。沐英在府中七年,處事果斷,剖決無滯,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關陝,體察民情,布皇上恩惠,並給予了全權,又命他練兵準備征戰。同年十一月,鄧愈為征西將軍,沐英為副將軍,隨鄧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鄧愈、沐英統兵至甘、青,分三路前進,略川藏,兵威至昆侖山。這次是得勝而回,沒有久留。回師途中鄧愈死,沐英率師返回,因功封西平侯。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為征西將軍,與藍玉等統兵征西。初勝土門峽,再進俘洮州十八族頭領。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設衛,說:“洮州,西番門戶,今築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進擊屯兵和林的由元國公脫火赤、知院愛足率領的一支殘元勢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渡黃河,越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距其營五十裏處,沐英分兵四路前進,一路襲其背後,兩路左右夾擊,沐英自率精騎正麵衝擊,四麵合圍,一舉戰勝,俘脫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奉命北征。沐英領兵出古北口,獨當一麵,再次勝利而歸。

平定雲南和治理雲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績。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三十萬軍征討雲南。朱元璋親自安排進軍路線,諭先取曲靖,出奇製勝,說:“曲靖,雲南之噤喉,彼必拚力於此,以抗我師。審察形勢,出奇製勝,正在於此。”沐英隨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聞訊,派平章達裏麻率十萬眾前去抵禦。沐英等率兵冒霧前進,“出奇製勝”,迅速到達曲靖。明軍突然出現,達裏麻大驚。當時達裏麻軍列陣白石江一岸,明軍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說敵方已兵陳對岸,扼製水麵,這樣渡江於己不利。於是隻擺出渡江的樣子,臨江而立,另派數十人從下流潛渡,到達對岸後鳴金吹角,大造聲勢,致使這裏麻軍陣勢開始動亂,明大軍趁機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後破敵前鋒,達軍後撤。明軍渡江畢,與達軍展開大戰。沐英縱鐵騎直搗其中堅,戰數合,達軍大敗,達裏麻被俘。沐英將二萬被俘士兵悉數放還,各歸其業,明軍聲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訊自殺。沐英、藍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師,迄下雲南,僅百餘日”。盤踞雲南的殘元勢力被消滅。

雲南西部大理一帶,存在段氏割據勢力。段氏世據大理已數百年。大理依點蒼山,麵洱海,號稱天險。洪武十五年(1382)閏二月,沐英隨藍玉將兵西攻大理。段氏聚眾守下關(點蒼山有上、下二關,又稱龍首、龍尾關,守此二關大理可確保,下關尤為重要)。沐英、藍玉遣王弼攻上關,自率兵攻下關,形成犄角之勢;另派一旅攀點蒼山背後而上,居高臨下策應。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水沒馬腹,將士隨之,莫敢後,遂斬關而入”。段氏不知背後虛實,陣勢潰亂,兵敗被俘。攻占大理後,沐英、藍玉或分兵其他地區,或下諭招降,雲南西部大部歸附明朝。沐英、藍玉又取得平定雲南西部的勝利。

七月,沐英率師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鎮平一些複叛地區。九月,當傅友德、沐英再次領兵征服一些地區時,土官楊苴散布明大軍已回,糾眾二十萬攻昆明。當時守昆明的是馮誠(馮國用子)。城中缺糧,士卒多病,形勢危急。沐英聞訊,率兵返回,和馮誠合力,打敗段軍,確保了昆明,穩住了局勢。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詔傅友德、藍玉班師,由沐英率數萬眾留守雲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雲南設置都指揮使司、雲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統理雲南的軍政機構。地方置衛、所,辟築驛道,形成一套統轄係統。以後分雲南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縣,民政係統亦趨完備。

沐英治理雲南,大抓屯田,解決糧食問題。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說“雲南地廣,宜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議。沐英令軍士且戍且屯,既解決吃糧又穩固駐守,一舉兼得。沐英還招攜省外人來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軍人到雲南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獲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賞罰官員。主滇九年,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廣滇池,興修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內容。他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農商都有發展。

沐英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他本人“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

在沐英統治時期,雲南相當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賜宴奉天殿(皇帝辦公的正殿),給予厚重賞賜。朱元璋高興地說:“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於雲南,年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沐英去世後,他的子孫世鎮雲南。長子沐春十七歲隨沐英征西,以後又征雲南,材武有父風,積功授後軍都督府僉事。沐英死後,襲父職,鎮守雲南。修屯政,辟田三十餘萬畝,鑿鐵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數萬畝,使五千餘戶民有生業,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僅三十六而卒。

沐春無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繼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讀書,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愛,曆官後軍左都督,永樂年間征南,論功封黔國公,正統四年(1439)死於出征回師途中,贈定遠王,沐晟承其父兄業,久鎮雲南,名聲遠揚,沐氏在雲南威權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師,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鎮雲南。以後沐氏子孫相繼鎮守,直到明朝終了,達二百多年。

賀蘭雪 2005-07-22 04:03 PM

--------------------------------------------------------------------------------

明朝優秀*人物

偉大的航海家,和平的使者--鄭和

鄭和,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原姓馬名和,小字三寶。據傳,其三十七世祖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他的祖父及父親都曾到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去朝聖。出身伊斯蘭教名門望族的鄭和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並對西洋事物有所耳聞。鄭和幼年參加明軍,為燕王朱棣太監。《明史》鄭和有傳,稱鄭和“自幼有材誌”、“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謙恭謹密”、“出入戰陣多建奇功”。鄭和受到做了皇帝的明成祖朱棣的信任,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1404年)賜姓鄭,從此名鄭和。

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遺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鄭和出使西洋的人員組成,主要人員有水手、官兵、采辦、工匠、醫生、翻譯等27800多人。鄭和船隊,性能、裝備及規模都是當時世界一流的。船隊中較大的船舶稱為寶船。寶船最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櫓至二十櫓,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明寶船廠遺址發現巨型舵杆,鐵力木製成,全長11.07米。經測算這支舵的高度應在6.25米左右,可作為上述寶船大小記載的實物證明。鄭和船隊有寶船六十二艘,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從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古稱劉家港)出發,經福建——廣東到達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裏(今蘇門答臘班達牙齊)—錫蘭(今斯裏蘭卡)—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鄭和前三次下西洋到達的主要為今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及南亞的印度等國沿海地區。每到一個國家鄭和都以中國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進行訪問,向他們頒賜錦綺紗羅、瓷器、金銀等禮品。鄭和的船隊航行至暹羅(今泰國)曼穀灣時,曼穀海濱高大蒼翠的椰子樹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曳。旭日升起,火紅的朝霞灑遍鄭和的龐大的船隊。鄭和在其助手的簇擁下走下舷梯。碼頭上人群熱情地向他致意。僧侶們向他膜拜。人群中來自中國福建、廣東的中國商人跪迎鄭和的光臨。鄭和向當地官員贈送禮品。

鄭和船隊航行到錫蘭時,今日的科倫坡隻是一個小海港。當時錫蘭科提王國的首都就在這裏。鄭和登上了錫蘭海岸,當地官員、僧侶、商人(包括中國商人)在碼頭歡迎中國船隊的到來。鄭和對錫蘭佛寺進行布施,並立下碑記。碑文中寫道:“謹以金銀織錦、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裏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鑒之。”事隔500餘年後,該碑在錫蘭島加裏鎮發現,現保存於斯裏蘭卡博物館中。碑文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僅是中斯兩國友好交往的珍貴文物,而且是鄭和登上錫蘭海岸,並在錫蘭佛寺進行布施的見證。鄭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遠航中,最遠航行至非洲東海岸。途經主要國家及地區有滿刺加、爪哇、占城、蘇門答臘、阿魯、錫蘭、柯枝、古裏、甘把裏、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漠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刺、淄山(馬爾代夫群島)、孫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仆刺喹、蘇祿、沙裏灣泥、竹步(今索馬裏)等。鄭和曆經艱險,在28年(1450-1433)年航海生涯中到達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訪問。榜葛刺國王帶著官員及迎賓的禮儀用品,騎著馬,排起長長的隊列歡迎鄭和上岸。鄭和與國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軍士護衛下,向王宮走去。王宮大殿前設孔雀翎傘蓋百餘,又有百餘頭大象列隊,歡迎的場麵降重而又熱烈。鄭和宣讀明成祖的詔書,國王拜接,並叩頭謝恩.隨後國王舉行盛大宴會款待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