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卷的變臉與心聲
考試研究
作者:胡高
摘 要: 2014年的江蘇語文卷的內容與形式變化較大,對於不少以題海戰略為主的學生影響很大,對不少指導備考的教師也震動很大。本文主要闡述了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的變化,分析了試卷的指導思想和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引導傾向,提出了相應的啟示與語文教學反思與措施。
關鍵詞: 高考語文 變化 導向 反思
一、觀察變臉
一年一度的高考備受關注,“高考指揮棒”讓備考師生敬畏不已,老師和考生難免要看高考卷的“臉色”行事。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無疑讓很多師生叫苦,可謂來了個大變臉——試卷的內容與形式變化較大。
2014年試卷上的基礎知識部分,讓大量訓練字音、字形、成語、病句和語言運用主觀題的考生失望了,卷麵上隻保留了“半題”成語題。自2008年江蘇省高考製度改革以來,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慣用的考試題型是兩道選擇題,兩道主觀題,共15分。在選擇題部分,采用字音字形二選一、成語病句二選一的題型。在2014年的考卷中,語言文字運用板塊的總分保持不變,卻出現了5道選擇題。這是繼江蘇省自主命題以來從未有過的情況。
2014江蘇語文卷變臉的還遠不止這些,還包括文言文部分從文章體裁的選擇到題目的類型都出現了較大改變,考生看到的已不再是常見的傳記類文言文,而是柳宗元回複的一封書信。選擇題由之前的3道減為2道,文言文翻譯由之前的3句減為2句,增加了一道關於文章內容理解的主觀題。盡管第一題仍延續以往的實詞考察,但是所涉及的實詞與備考有出入,曾經劃定了120個考查實詞,但2014年僅一個有“愛”字是120個實詞中的,其餘全是“節外生枝”。文言虛詞已有多年未單獨設題了,重新考查虛詞。文言翻譯的句子數量減少,但是考察的深度有所加深。
詩歌鑒賞題,由往年單獨考查一首詩變為兩首詩的比較閱讀。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的閱讀第一次出現外國作品。2014年所考篇目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選段,對於沒有讀過全文的考生來說,很難精準地把握題目。好在出題人並不是特別刁鑽,仍然給出了讓考生隻根據所選文段便可寫出答案的題目,考生不至於無從下筆。天下第一大題——作文題,一改從2005年沿用至2012年的命題作文形式,連續兩年考了材料作文。投入到全國高考作文的變革中,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考察,並且關注人文精神。
二、揣摩心聲
麵對如此多的變化,許多以“小題狂做”、“地毯式搜查”、“瘋狂訓練”等形式組織高考複習的師生驚呼:“我們上當了。”“語文白複習了。”“語文沒法教了。”……一位高三語文老師甚至坦言自己做了一遍試題恐怕隻能得到100分左右。我們相信江蘇全省定會有許多高分,但在如往年相同評改標準的情況下,2014年江蘇語文均分不會高。具有較為深厚語文素養的學生自然能夠脫穎而出,但恐怕有些依靠題海戰術的學生會成績不佳。不少師生感到被試卷的變臉所傷——試卷的這次變臉將成為他們的悲情故事。有人抱怨命題者“不按套路出牌”。
蒙受悲情的老師何不跳出圈外,透過試卷的變臉反思和揣摩試題的導向與心聲呢?新的“出牌套路”體現怎樣的思想呢?這份試卷與考查語文學科的本質目標是否一致呢?
筆者認為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是能夠考出學生的語文功底的。試卷的每一個題目都是能夠從不同角度發揮考語文的功能的,能夠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性質。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上規定的課程目標是學生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等五個方麵獲得發展。高考試題能夠在以上五個方麵加以檢測。
江蘇高考語文命題組與閱卷點負責人南師大文學院院長駱冬青教授表示:“今年的考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種明顯的導向作用,那就是從以知識為導向過渡到以能力為導向,以文本為最重要的考核點。”
總體上看2014年江蘇高考語文試卷整體結構創新明顯;與往年相比,2014年的試卷彌漫濃鬱的古典氣息,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與往年相比,2014年試卷的思辨性增強。作文題材料富有現實針對性和哲學思辨性,且不是簡單的對立矛盾關係。作文的導向性非常好,切合高中作文教學的價值追求。既易於有獨立思想和個性思考的考生發揮,又能讓飽讀詩書、熱愛寫作的考生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