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衣冠禽獸”曾是好官(1 / 1)

“衣冠禽獸”曾是好官

閑話·閑話不閑

“衣冠禽獸”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出自明代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衣冠禽獸”一詞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將官服繪獸。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因此,人們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衣冠禽獸原指的是當官的,它是褒義詞,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讚美詞,後來怎麼成為貶義詞了呢?因為明代中晚期,官場腐敗,某些當官的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衣冠禽獸”才演變成為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貶義詞。

(選自《衣食住行中的國學》/張懿奕 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