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考改革新動向(1 / 1)

這是一次沒有預留失敗空間的改革。

3月9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談及高考改革時慷慨陳詞:“我們不會走舊路,要改進大家覺得不滿意不科學的地方;我們也不走錯路,因為這會影響一代人,決不能允許發生顛覆性錯誤;我們也盡量不走彎路、留下很多後遺症。”袁貴仁不走舊路、不走錯路、不走彎路的表態,令公眾對高考改革興味更濃。人們想要知道:高考會怎麼改?高考改革能否終結應試教育的陳舊模式、為創新人才提供肥沃土壤?

這些問號,無疑是對操盤高考改革的教育部的巨大挑戰。形勢已不容走過場式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載明:“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製,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要“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就不能采用小修小補的方案應對。這也意味著,高考改革方案需要在改革的任務、路徑等理論、操作環節,跳出現有應試教育的框架,重構高考“指揮棒”與基礎教育的關係。

中國素有考試的傳統。從世卿世祿製到察舉製,從九品中正製到科舉製,讓考試決定社會的上升流動,曾經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曆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保證人才選拔的科學、公正,1952年,國家建立統一的高等學校招生製度,並在1977年形成定製,沿用至今。

高考製度為維護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做出了曆史性貢獻。然而,由於高考對基礎教育的“指揮棒”效應,無數考生被綁上應試教育的戰車,並且其公平性也遭遇高考移民、考試加分等新的挑戰,近年來,要求改革高考的呼聲日趨強烈。

其實,自世紀之交以來,從3+2到3+X,從重知識考試到重能力考查,從網上錄取到自主招生,高考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

然而,倘若用“人民滿意的教育”來衡量,高考改革還有著可觀的提升空間。高考改革能否改出公眾期盼的“素質”?社會期待高考改革“速成”有無道理?僅僅依靠教育部門能否完成本次高考改革方案?都是亟需討論厘清的問題。

麵對紛繁複雜的高考改革,本刊記者采訪多位權威人士,並從所謂外語“退出”高考、文理不分科等焦點話題切入,努力挺進高考改革的腹地,觀察改革的最新動向。(文/張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