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燝話完後,其他閣臣也是跟著附和,要求朱由校不能因為官員一時貪汙,便要禁錮官員三代為官,這是不公平的。
他們認為,懲罰最多就是禁錮官員一代,即永不敘用,而不能禁錮三代。
畢竟,在他們看來,官員違法,就要禁錮三代子孫,那是自漢到唐以來的惡政,應該堅決取締。
這些人也都是人精,雖然他們不清楚朱由校要禁錮犯官三代,是因為他們貪汙百姓的救命錢糧而憤怒得,還是另有他意,但他們明白,最多隻能犯官永不敘用,但其他類型的禁錮,如禁錮朋黨、子孫什麼的,萬萬不可開,開了那是等於變相給他們自己套上枷鎖。
根本上,這些人其實就是在為他們自己,為下官員爭奪失敗的福利而已。
畢竟,若是因為貪汙,而使得家族三代有影響,那無疑會毀了他們這些因為靠著科舉成功,從而崛起的人和他們的家族的。
自古以來,為了從根本上杜絕罪臣再次犯罪,曆朝曆代都堅定不移地貫徹了禁錮刑,即禁止犯罪的官吏再次做官,並累及親友子孫。
禁錮,顧名思義,指封建王朝時代,統治集團禁止異己的人做官或不許他們參加政治活動。
也就是,古代的官員一旦犯罪,則本人及其親友終身將與官場無緣,並不會因為後期的優良表現得到做官的機會,以便保證官場的清廉與正氣。
而官吏一旦犯錯,不僅損及自身,還要禍及親朋與子孫,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從漢代至唐朝,禁錮僅僅作為一種附加刑使用,類似於後世的剝奪政治權利等附加刑。
當然,雖然是附加刑,但這刑罰卻是大大解決了官員腐敗,與皇權作對,同時間接的增加了官吏的工作崗位,解決了隨著王朝繁榮,讀書人越來越多,可官吏崗位越來越少的等一係列因為想要做官的官吏越來越多,而產生的問題。
見劉一燝等人這麼回話,朱由校心裏冷冷一笑,他本來就是想用這禁錮試探試探這些人的,朝堂上的黨爭,他可是討厭得很,然而卻是無能為力,想要讓文官不結黨,不黨爭,那可真是太難了。
所以,朱由校想要學學漢唐的禁錮黨派的方式,來解決黨爭亂局。
既然不能阻止你們結黨,那就索性直接破壞你們的黨派構成,讓成員不得為官。
隻是,很明顯,朱由校剛才的試探失敗了,這幫人很明顯早就把禁錮子孫親友為官當成了禁忌,根本不會同意。
而以東林黨人為主的內閣如此,以此觀之,恐怕其他各黨,知道要禁錮犯官的子孫親友為官,也不會同意的。
“好!那就隻在邸報上傳抄貪汙官吏的名字、籍貫和他貪汙的銀兩,並且永不敘用,日後但凡遇到貪汙官吏,皆依此例嚴懲,這般為之,諸卿可有異議?”朱由校沒有和他們故意試探,而是直接了當的答應了。
“陛下英明!臣等無異議!”眾人相互看了一眼,明白這在皇帝剛剛登基的頭一年,便貪汙賑災錢糧的事情,讓得皇帝惱火,想讓皇帝減輕刑罰,那是不可能的,他們也不想和皇帝爭對,所以便同意了。
當然,這對東林黨人來,其實是有利的,因為這些貪汙官吏中,根本沒他們東林黨人,因為少數涉案的人,早被他們運用各種方式保了下來,畢竟,他們身為現在朝廷的最大裁判,想怎麼操作,隻要得當,都能操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