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舅爺應知,我大明軍隊所用火器最多的是那一種?”茅元儀回話後,反問道。
“應該是火銃吧?”張璟想了想,遲疑了下道。
火銃畢竟是大明步卒常備的火器,張璟不確定茅元儀這麼問的目的何在,隻能選擇他認為的最保守的答案回答。
“正是。”茅元儀點頭回應,而後又問道:“那國舅爺可知我大明諸多火器中,哪一種火銃所用最廣?”
“這……應該是鳥嘴銃吧,我這兩日看過工部的賬目,發覺鳥嘴銃每年產量最多,想來應該是它。”張璟不確定道。
按理來,明軍用的哪種火器多,那麼工部就應該多生產什麼,所以工部所製作的軍械賬目,應該是最能體現明軍用哪種火銃最多的。
這兩日在軍器局,張璟又不是真的在吃閑飯,雖然暫時沒有技術人才,幫他攻關改進革新火器的技術難關,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會去了解工部製造火器的一些基本情況。
即使張璟來自後世,但他自己也明白,就算他有著後世一些新穎的革新觀點,但改革技術畢竟是一件高科技活,而再好的高科技,不合實際情況結合去創造的話,不得就成了無用功,所以這些基本的東西,他還是要去了解的。
當然,工部的賬目是這樣,但具體是不是按照賬目上的數量製造,張璟也不能確定。
畢竟,工部的大部分火器訂單,用後世的話來,已經相當於外包給各地衛所了。
工部隻管按照各地衛所的數量給銀子,但具體製造數量也隻有各地衛所,這些製造火器的最清楚。
若是這之中,工部和各地衛所之間,還有什麼利益輸送,兩方相互勾結,虛報賬目什麼,張璟自然也不敢確定工部每年賬目上生產最多的鳥嘴銃,就是明軍用的最多的火器類型。
“是極!我大明軍中,雖有三眼銃、連子銃、拐子銃等一擊可連發多響的火銃利器,比之隻可單發的鳥嘴銃,威力更勝無數,但那些可連發多響的火銃較之鳥嘴銃造價昂貴許多,想要大規模裝備,明顯不及鳥嘴銃實際,故而我大明軍中,使用鳥嘴銃是最多的。”茅元儀解釋道。
張璟聽後點了點頭,對此他並無異議,確實大規模裝備鳥嘴銃,再配一些使用連發火銃的精銳,對於還沒進行過工業革命的大明而言,如此裝備軍隊最實際。
至於茅元儀所的鳥嘴銃,乃是嘉靖二十七年,明軍在收複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雙嶼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鳥槍的日本人及鳥槍後,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鳥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並於嘉靖三十七年製造出的“比西番尤為精絕”的大明第一批火繩槍。
這銃製作以熟鐵和木托為主,較之大明後來研發的其他火銃,用鐵和造價更低,而且因為製作最多,所以技術純熟,產量高效,自然被軍隊用到最多。
而茅元儀所的那些連發火銃,在張璟看來,就類似於後世的連發火槍,一次可以對敵人發射不少火藥,可以火力密度和威力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