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西李能活那麼久,為人處事方麵,定然是十分有一套的,否則,就算她是女人,可作為漢明的妃子,惹怒了那些蟎清韃子,那就絕對不會留她的性命的。
八月,秋高氣爽,朝鮮都城,漢城外,朝鮮國王李琿,坐在他的車駕上,一臉陰冷的瞧著遠處趕來的大明軍隊。
此時的李琿,心裏想著不是按照大明朝廷發來的國書命令行事,而是想著日後該怎麼搪塞大明朝廷派來的這支明軍以及他們的主將。
自從薩爾滸之戰後,奉宗主國大明國之令的朝鮮,派出萬餘朝鮮精銳,以晉寧君薑弘立為都元帥,北兵使金景瑞為副元帥,助大明剿滅建奴。
隻是,薩爾滸注定是一場要失敗的戰役,明軍大敗,那本身實力就不強的朝鮮軍,自然也難逃敗績。
他們在深河遭到後金襲擊,副元帥金應河與數千人力戰陣亡,而都元帥薑弘立則率五千餘殘兵敗將投降後金,朝鮮軍最後唯有一千四百餘人逃回朝鮮。
這一戰,令朝鮮上下驚恐,他們不僅僅驚恐於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會被建奴打敗,更驚恐於他們朝鮮軍隊實力的不堪。
畢竟,因為朝鮮很多官吏存了還大明國當年壬辰倭亂時,大明國派兵援朝的再造朝鮮國的恩情,這一次朝鮮調兵遣將派出的軍隊,可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很多將領還是當年壬辰倭亂成長起來的老將,可以,朝鮮國再沒有比這支軍隊還精銳的軍隊了。
結果,他們被建奴打的潰不成軍,這自然讓朝鮮上下驚恐,也讓不少人動搖了幫助大明的信心。
其中,就有一開始在建奴反明時,就打算在大明和建奴之間周旋的朝鮮國王李琿,甚至於,在薩爾滸之戰前,李琿一開始要求備邊司搪塞明朝,並勸告明朝也慎重對待,可他始終不願意朝鮮出兵。
最終,若非是萬曆皇帝的聖旨催促,國內一片還報大明恩情的聲音,李琿不得已,這才同意出兵。
然而,薩爾滸之戰後,到了現在,建奴實力震驚了所有人,原本搪塞大明孤助無援的李琿,一下子也多了很多覺得李琿原先對待大明和建奴的外交關係的支持者。
這也是自薩爾滸之後,朝鮮麵對大明的諸般援兵請求,一直搪塞,無動於衷的原因。
即使朝鮮國內,一直有心懷大明恩情的臣民,希望朝鮮繼續奉大明之令,征剿建奴,但是已經獲得不少人支持的朝鮮國王李琿,明顯已經可以壓製住這些聲音,按照他的外交策略行事了。
遠處,策馬而來的王化貞,臉上笑意滿麵,心情極好。
已經確定不能在遼東立功的他,這些日子也調整了心情,麵對現實,正是這樣,他一路上都在幻想他指揮異族精銳,立下從側麵攻打建奴,並且消滅他們的不世之功。
隻是,很明顯,對於朝鮮內部情況極不熟悉的王化貞,就算他真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可這一次,也注定不可能一帆風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