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王化貞去朝鮮,恐怕不太合適吧?”張璟正在沉思之際,朱由校突然又道。
而後,便見他十分認真的道:“據,他在西部極得蒙古部落人心,有他安撫住那些蒙古人,讓蒙古人親近我大明,與我大明一起對付建奴,這不是很好嗎?要是調走了他,讓蒙古人因此與我大明疏遠,這實在是不好,終究我大明如今還需要蒙古人的兵力去牽製建奴逆賊的。”
這話雖然得有理有據,不過張璟可不會就此讓王化貞繼續待在遼東,隻有遠遠把這家夥趕到其他地方,這才能保證熊廷弼在遼東的部署萬無一失。
張璟聞言,笑了笑回道:“陛下,臣鬥膽進言,王化貞在不在遼東,其實於遼東局勢影響不大,甚至於那些蒙古部落,就算王化貞極得他們的人心,臣也不覺得那些蒙古人會因為王化貞出兵,而幫助我大明的。”
“怎麼可能?蒙古人怎麼可能不出兵?”朱由校聞言,有些吃驚道。
“回稟陛下,這很有可能,畢竟,蒙古人沒好處是絕對不會動的,就算是王化貞親自去談,那也是如此。臣不信,朝廷不許諾些東西,蒙古人會願意什麼都不要的來幫助我大明?”張璟回道。
“……”這話得,直接就讓朱由校不知道該怎麼回了。
終究,塞外的那些蒙古部落是什麼德行,但凡是了解的人,都不敢他們能空口白牙的服蒙古人不遺餘力的幫助大明對付建奴。
要不是如今建奴突然崛起,否則,如果沒有建奴強勢壓製住比他們強大的蒙古,那麼大明在邊塞的敵人,不會是現在來劫掠的建奴,很明顯應該是那些身在草原的蒙古人。
這是封建時代裏,草原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宿命,完全看吃飯的草原人,窮了餓了,隻能南下來劫掠中原王朝。
“若是付出一些東西,讓蒙古人出兵和建奴逆賊打起來,這點代價,對我大明而言,還是值得的。”過了好一會兒,朱由校又道。
隻是,張璟聽後,毫不猶豫的回道:“要真是如此,這些代價自然是值得的。然而,怕就怕,蒙古人和我大明一樣,同樣存了‘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心思。”
“我大明希望花點代價,讓蒙古人和建奴逆賊對戰,可蒙古人難道就沒存了在我大明和建奴逆賊之間,左右逢源,收下雙方的好處,都答應對方的要求,但到最後卻無任何動靜,坐看我大明和建奴逆賊對戰的心思嗎?”
到這裏,張璟又加重語氣道:“蒙古人可不是傻子,就算如今在草原上,建奴逆賊對蒙古人屢屢得勢,但這並不代表蒙古人會願意明知道我大明有其他心思,還順著我大明的心思來,終究,在他們心裏,我大明可是比建奴逆賊更可怕的敵人。”
聞言,剛想再解釋什麼的朱由校,頓時沒了言語,因為他反駁不了張璟的話。
而要是按張璟話語的意思來看,貌似,他覺得王化貞留在遼東,可以穩住蒙古人,同時服蒙古人出兵的理由,已經不成立了。
終究,這麼來看,要是大明有求於蒙古人,換一個其他人代替王化貞,隻要東西到位,也都可以談成功的,用王化貞前去,也不過是王化貞在蒙古極得人心,比其他人更容易談成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