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泱泱華夏(1 / 2)

等到資金充足了,那個時候“老沈頭”這三個字想必已經有了一定的品牌效應,鹵味店就可以擴大經營範圍和項目。

可以提供一些真空包裝的鹵腸,便於保存。再之後做饋贈禮盒,最後就是進軍超市,上架銷售。

這些隻是趙紅兵的計劃,步驟,具體的實施等趙紅兵出院後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商討和操作。

而這次與沈三的合作,趙紅兵將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即在沈三注冊“老沈頭”這個商標之後,聯合商會占“老沈頭”這個品牌的百分之三十股份。

沈三聽趙紅兵的計劃中沒有一個是需要自己進行投資的,而且貨源現在人家也幫著解決了,前景又規劃得那麼好。

更關鍵的是人家現在是無償幫助自己,這個什麼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在沈三心中沒什麼概念,他也不知道將來能做多大,賺到多少錢。

總之,隻要現在不讓自己掏錢出來就行。沈三心中激動不已,迫不及待簽了合同。

等沈三從醫院走後,趙紅兵一邊吃著沈三送來的大腸一邊對馬克勤說:“克勤啊,這下咱們又發了。”

馬克勤也吃了一塊大腸道:“嗯,別說,味道是真不錯。”

再來說說另一個趙紅兵決定合作的項目,這是一個純手工藝品的製造項目,而生產出的手工藝品卻是現在已經很難見到的一門老手藝--鋦瓷。

什麼是鋦瓷?

鋦瓷起源於清末,到了民國時期都還有,不過順應發展的浪潮,逐漸消失了。

隻有少數的手藝人仍然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吆喝,不指望賺多少錢,但是有著他們自己的倔強,

工具材料十分繁雜,要求手藝人必須手藝高超才行,有一句話,就叫做“沒有這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還真是說的是這個。

以前人們把破了爛了的東西存起來,等著做鋦瓷的手藝人走街串巷,然後呼喊一聲,給幾個錢,等著他們做好就行。

鋦瓷的鑽頭可實打實都是金剛鑽啊,隻不過並不是現代理解的金剛鑽。

原本鋦瓷能有人繼承下來,就已經很可貴了。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趙紅兵決定合作的這個會鋦活兒的還是一個小夥子,叫何青,非常年輕,隻有二十歲左右,可學習鋦活兒已經有十多年了。

這也是他們祖上的手藝,隻不過因為時代的發展,這個手藝很難有用武之地了。為了生存,他父親就進工廠做工了,到了他這一輩子,破了爛了的東西,誰還不是直接扔了或者賣了。

就算是這樣的難以生存,可是鋦活兒這門手藝何青還是沒丟,沒事兒在家的時候也練練。

由於何青的父親已經不必再以此為生,所以做鋦活兒純屬興趣。

後來東西都補完了,他就自己去買一些新瓷器回來,精益求精,弄得跟工藝品似的。

要說起來,他怎麼傳承的手藝,也是有個小故事。

何青打小就跟在父親屁股後麵看著這些工藝品在父親的手下一件件地誕生,才是小屁孩的時候就也忍不住想自己做一件,自己拉起了鑽頭,可是並沒做成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