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床頭櫃上的《中國釣魚》(1 / 1)

作者:馮衛民

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中午、晚上睡覺前,總要拿上一本放在櫃上的《中國釣魚》雜誌看一篇文章,每天不看就不會睡著。這種習慣已經整整十八個年頭了。每年的十二期雜誌都隨著月份到來,整齊地放在床頭櫃台上,到過年大掃除時,才換上新的一年雜誌。

學習《中國釣魚》雜誌(以下簡稱雜誌),有助我的釣魚水平提高。每天翻來覆去地看,時間長了,加深了記憶,博采眾長,受益匪淺。

雜誌1984年創刊,發行量大,讀者多。從內容上看,涵蓋了國內外的釣魚技術、活動和大事要聞,主要包括海釣、淡水釣、溪流釣等釣技釣法,還經常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名人軼事。從質量上看,技術含量高,不空洞,有看頭,通俗易懂,老少皆益。用一句“農家樂”常說的“五穀雜糧,健康耐餓,環保時尚”來比喻再恰當不過。現在的雜誌,越辦越好,越辦越貼近釣友,貼近生活,贏得了廣大讀者的信賴和好評。

我是1992年開始訂雜誌的,當時我們內陸省釣魚活動欠發達,連郵局工作人員都找不到雜誌刊號,我隻好在厚厚的征訂報刊上慢慢找,終於在山東省報刊目錄上找到。我開始學釣魚在1989年,當時土槍土炮,一個易拉罐,拴上幾十米線,前麵裝上大鉛墜、爆炸鉤、串鉤,扔進水裏,岸上插上一根筷子掛上鈴,靜候上魚。一些早早接觸台釣的人,則是神秘得不外傳。訂雜誌也是被逼出來的。自從有了雜誌後,我如虎添翼,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地學習,技術提高很快,少走了彎路,得到了快樂。先後學會台釣、傳統釣、野釣等。下麵就談談兩點學習感受。

一、看廣告,不能死板教條,要靈活運用

雜誌廣告插頁很多,旺季月份多達七十多頁。廣告除了提供買漁具、餌料、戶外用品等外,還有一些技術參數、配方,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國內有些參加競技的釣手,都喜歡買極硬、超硬調的手竿,特別是三七調手竿最流行。他們認為此竿飛魚上岸,省時間,能搶魚,跟風的不在少數。從而冷落了硬調手竿,認為軟,上魚慢,耽誤時間。其實手竿軟硬各有各的用途,硬調手竿優點是,韌性好,控魚好,不驚窩子,跑魚少,尤其是操作起來得心應手。拋竿時,竿子的彈力使餌料入水很輕,就好像遞進去的,一點也不驚擾窩點魚吃食。特別是幾千元的硬調手竿,更是如此。再加上小抄網的合理運用,釣中、小鯽魚是最佳選擇,是可以在競技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所以說手竿的軟、硬各有各的用途,各有針對性,不能死板教條,一味追求超硬調。

餌料也一樣,有些釣手,看了廣告後,在餌料配比上很下功夫。按照雜誌提供的配方,跑東跑西,最後差一種餌料沒有買到,就不用了。例如:某餌料公司今年5月份強勢推出,用窩底料50%,顆粒王(腥)50%,加少許VB小米,可以通釣池塘湖庫的鯽、鯉、草、青魚等。因為該公司的窩底料,深受廣大釣友好評,所以廣大釣友特別從雜誌上關注這一信息。剛一推出,要想在當地買全這幾種餌料,絕非易事。有些釣友為了這幾種餌料,還要跑一趟太原市、北京等地,勞民傷財。其實不必,有些餌料大同小異。窩底料各家漁具店都有,可以買到,顆粒王(腥)如果買不上,可以用其他的腥顆粒代替,VB小米也一樣。效果雖然不如原廠原配的好,但也不差多少,而且節省時間、財力。其實,少釣一兩條魚無所謂,影響不了大局,重在參與,強身健體。

二、學雜誌,還要總結寫作,積累經驗

我學習雜誌已經多年,學會了台釣,掌握了野釣知識,在晉中市參加過競技隊培訓(晉中釣協組織的),也有過輝煌的成績。好漢不提當年勇,現已五十多歲的人,一邊釣一邊寫作。一些釣友見麵,說我改行了,當作家了,其實我是在努力充實自己。如果在釣魚過程中遇到問題,得到收獲,能及時總結,會更上一層樓。寫作是個很苦的差使,必須靜下心來才會寫好。剛開始,我經常寫錯別字,後來我就經常查字典,到現在,字典不離手。有些文章,被雜誌選登後,我的心情很暢快,就好像釣著一條大魚似的。

雜誌培養了我,造就了我,使我成了一名文武“小將”。床頭櫃的雜誌,是我的寶貝,每年的十一月份,老婆、孩子都提醒我不要忘記訂《中國釣魚》雜誌。我其他什麼雜誌都不訂,唯獨《中國釣魚》我是戀戀不舍,因為它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