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終於有資格謙虛了(1 / 1)

倫敦奧運閉幕了。毫無疑問,這一次奧運在中國的微博上引起的討論和話題,遠比萬裏之外的倫敦賽場熱烈和豐富得多。無法回避的是,不少國人是帶著強烈的批判意識看完這一次倫敦奧運的,一方麵是與北京奧運比,認為倫敦處處不如北京;一方麵是帶著強烈的受害者心態,認為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處處受西方人欺負,從西方媒體到各項目裁判,他們都帶著敵意“迫害”中國運動員。從葉詩文遭質疑到陳一冰遇不公,很多人帶著這種強烈的受迫害心態看待賽場上的裁判不公,甚至帶著這樣的心態解讀每一條與中國相關的奧運新聞。

帶著這種強烈的受害和受挫情緒,有媒體甚至充滿憤怒地在社論中呼籲:中國在奧運會上不需要過於謙讓。中國人不該太忍,該大喊大叫時我們就應喊叫,很多時候我們都沒必要壓抑自己。敢於爭取自己的利益,這就是自信—這樣的民族主義情緒,如此鼓噪“該大喊大叫時就應喊叫”,是很不理性的。曾任中國駐法大使的吳建民曾毫不留情地批評過這種觀點:有些人認為我們國家要抖一抖了!為什麼咱們的態度不硬一點呢?這種暴發戶心態會誤大事。

總帶著受害者心態看待外部世界的批評,恰恰是自卑心態作怪,由裏而外透著一股弱國心態。真正的硬氣和自信,恰恰是對待批評和質疑時的謙讓與平和。中國崛起了,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不是獲得了“抖一抖”“大喊大叫”的機會,而是終於有資格謙虛了。

落後就要挨打,就要挨餓—而發展了,先進了,就要挨罵,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中國人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落後,隻有挨打,或者被同情;挨罵,恰恰證明著你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