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試第一步成功之後,無畏號被兩艘大型拖船緩緩拖出了港口,朝福州的外海駛去。
當無畏號錨泊在福州外海處時,唐健和田阿登以及船政廠的數位總工一起乘坐駁船登上了無畏號的艦橋指揮室。
無畏號的艦橋指揮室中,吳應科和幾位海軍高級軍官正在認真做生火起航前的準備,隨著吳應科的一聲“生火!”,整個無畏號的艦身微微顫動了一下,這是動力艙內高功率蒸汽機發動起來的信號。
隨著無畏號上巨大的煙囪冒出第一團黑色煙霧之後,整個無畏號開始慢慢運作起來,直到吳應科下令起航,無畏號才開始在海麵上移動起來。
隨著動力艙內所有的發動力都已經正常運作,無畏號開始了第一項測試-最大航速的實驗,經過了三個小時的實驗,得出了最大的海試航速達到了23.4節,並且在4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組最大負荷的條件許可下,無畏號還可以保持高速航速繼續行駛十一個小時。
在之前各國的戰列艦中,最高航速能夠達到20節以上那也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而且最大隻能持續幾個小時而已。
無畏號的持續高航速保證了其優良的機動性,在茫茫大海之上,當兩隻艦隊對陣之時,無畏號的高航速優勢就可以充分的體現出來。
接下來的是火力測試,在外海之上早已經準備好了一艘靶艦,是由原來在擊敗日本聯合艦隊時俘獲的一艘日本重巡,在對馬海戰時,這艘日艦重巡失去了動力而被北洋艦隊的拖船拖回當靶艦使用。
這一次,靶艦的距離位於無畏號十一點鍾方向的一萬兩千米的海域,靶艦上的水兵早已經撤下。
“計算射擊諸元,目標,十一點鍾方向靶艦,開炮!”隨著吳應科的攻擊命令下達之後,無畏號上的三座三聯裝主炮開始迅速的調整炮口的角度,隨著槍炮官確認開炮命令,三座主炮同時開火!
“轟隆……”幾乎是同時響起的三聲巨響隨著海風灌入艦橋室每個人的耳朵中,在巨大的後坐力的作用下,整個無畏號的艦橋都猛的顫栗了一下,眾人剛剛適應了耳中的轟鳴聲,隻見萬米以外的遠處海麵上爆發出三道絢麗的火花,一道高達十幾丈的水牆突兀的出現在海麵上,而遠處的靶艦則沒有絲毫受到損傷。
第一輪是試射,試射之後,槍炮官在得到反饋回來的各項數據之後,在風速、空氣濕度的基礎上重新計算了射擊諸元。
第二輪炮擊在僅一分鍾之後便再次繼續。
“轟隆……”第二輪齊射之後,艦艏的兩座主炮打偏了,而艦艉的主炮中有兩發炮彈準確命中了靶艦的艦身,遠處靶艦之上燃起了熊熊大火,濃烈的黑煙衝天而起。
第三輪齊射沒有絲毫懸念的全部擊中了靶艦,整個靶艦在被擊中艦舯和艦艏,十幾分鍾之後靶艦便齊齊斷成了三截,須臾之間沉入茫茫大海之中,隻在海麵上留下幾個巨大的漩渦。
整個沉沒過程不到三十分鍾,靶艦的徹底摧毀沉沒顯示了無畏號強大的火力。
原來後世的無畏艦是擁有五座雙聯裝的主炮,總共有十門主炮,而現在的這艘華夏無畏號則創新的采用了三座三聯裝的主炮,雖然火炮少了一門,但是主炮基座比後世的無畏號足足少了兩座。
犧牲了一門火炮,但並不意味著華夏海軍的無畏號戰鬥力下降,相反的,取其長補其短,雖然少了一門火炮,但是整艦的重量同樣也減輕的不少,對於這一點,在田阿登和幾位總工的研製下,同期增加了航速的同時也增加了裝甲。
華夏海軍的無畏號秉承了“全麵防禦能力”的理念,裝甲以表麵硬化處理,重要部位的厚度高大11英寸,水線一下的水密艙不設橫向聯絡門,以加強水密結構,提高抗沉能力,華夏海軍無畏號的全麵防禦能力不低於現今世界上的任何一艘戰列艦。
而且無畏號的裝甲防護更為全麵,在炮塔、機艙、彈藥庫、司令塔等關鍵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280毫米,艦體舯部裝甲帶最厚處也是280MM,全部包覆艦體,到兩端(首尾)部分為64毫米,尤其是注重了水線處和水線以下對付水中爆炸物的攻擊(水雷和魚雷)。
這樣華夏海軍的無畏號對於一般的魚雷和水雷都可以無所畏懼,對於小型的魚雷艇更可以從容應對。
而無畏號的甲板裝甲板采用多層布置,最厚處3層共75毫米,主甲板采用穹型(蛋殼原理),中間隆起兩邊稍低下與舷側裝甲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