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清剿殘軍(2 / 2)

唐健接著說道:“列強欺辱中國,而且能夠輕易的打敗幾十萬清軍,那是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滿洲江山,和其他五十六個民族沒有關係,當時的清軍是為愛新覺羅氏而戰,不是為中國所有老百姓而戰,這樣一支軍紀廢弛的私家軍隊,怎麼能抵擋列強的入侵呢?”

聶士成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這讓他聯想到甲午戰爭時期,當時北洋艦隊的實力並不輸於日本聯合艦隊,陸軍的槍炮也不比日軍差,可就是敗給了彈丸小國的日本。

甲午之戰,聶士成深以為恥,作為那場戰爭的親曆者,唐健的話讓他對這場戰場戰敗的原因看的更透徹。

唐健說道:“說到底,還是國家製度的問題,封建製度已經不再適合中國了,中國必須要推翻滿清政府,走上一條富國強兵之路,讓以後的中國軍隊不是為皇帝一個人的江山而戰,而是為四萬萬中國子民而戰,你明白我的意思麼?聶老將軍。”

聶士成點了點頭,說道:“明白,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帝王的時代了,而是一個屬於人民的時代了!”

唐健笑道:“嗬嗬,對啊,所以,就算南北統一了,我也絕不會自立稱帝,這不符合曆史的潮流,我們應該采取另一種更先進的政治體製。”

“司令的意思是說,我們也要想列強一樣,廢除帝製,建立民主國家?”聶士成問道。

“民主不是說有就有的,經過了滿清八股這麼多年的荼毒,此時中國老百姓的民治未開,貿然民主的話,反而是適得其反!”唐健說道。

“啊?這也不行?那我們到底應該建立一個怎樣的政府?”聶士成有點疑惑,聽唐健的意思是說,帝製必定是要摒棄了,可是建立民主政府也不適合此時的國情,那到底要什麼樣的政治體製才適合現在的中國?

唐健微微一笑,說道:“還是先剿滅國內的北洋新軍殘兵吧!到時請嚴複北上,再谘詢國內其他的仁人誌士,集思廣益,討論一下我們應該確定怎樣的政治體製吧!”

聶士成是武將出生,而且博學多才,但是他的思維始終跟不上來自後世的唐健,因而對唐健後麵的話一知半解,不過聶士成沒有多問,他知道此時唐健心中應該早就有了一個關於未來的偉大版圖了吧!

三天後,唐健昭告天下,光緒帝和袁世凱皆染病而亡,同時,唐健命人以滿清帝王的規格厚葬了光緒帝,並將光緒帝的遺骨葬於清皇陵。

而袁世凱則以一品大員的規格風光大葬,按照袁世凱的意願,最終袁世凱的長眠之地選在了安陽。

之所以要將袁世凱的遺骨放在安陽,一方麵是因為袁世凱長子袁克定的執意要求,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得到了唐健的首肯。

作為直魯咽喉的安陽,在袁世凱的宦海生涯之中,可以說是一處風水寶地,眾所周知,袁世凱早年考取功名屢次落榜,後投身行伍才漸漸發跡,他的政治生涯是甲午戰爭後的天津小站練兵,從此才青雲直上,戊戌變法後當上了內閣總理,進入了清廷的權力中樞,選在此處是再合適不過了。

五天後,唐健頒布了《告國民書》,宣布南方軍全部接管北京,同時將繼續清剿北洋新軍殘兵,凡是願意就地投降,接受南方軍改編的既往不咎,而妄圖頑抗到底的則予以殲滅,絕不姑息。

《告國民書》一經頒發之後,在北方各省掀起了軒然大波,山西、陝西有幾處的北洋新軍表示不相信袁世凱已死,紛紛自立山頭,意圖和南方軍頑抗到底,而位於江蘇兩省的曹錕部也表示不相信袁世凱已死,準備繼續頑抗到底。

在剩下的北洋新軍裏麵,以曹錕部的勢力最大,其他分散在各地的北洋新軍紛紛以曹錕馬首是瞻,準備在安徽等地集結,籌劃一次大的反攻。

不過,袁世凱已死,北洋新軍始終是群龍無首,袁世凱之後,再也沒人有能力全統北洋新軍,曹錕雖然收攏的一部分的北洋新軍,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的北洋新軍接受了投降,在山東,河南等地相繼有六萬北洋新軍接受了南方軍的和平改編。

一時間,南方軍的勢力發展到了頂峰,兵力足足有二十萬之巨,殲滅曹錕了五萬多人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寫到這裏了,大家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到底新的國家該采取什麼樣的政治製度,是君主立憲,還是議會製,抑或是總統製,大家給點意見,要不要唐健當皇帝,這個我有點糾結,不要決定,特此一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