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艦隊凱旋而歸的第二天,以袁世凱為首的內閣代表清政府向日本宣戰,理由是北洋海軍在海上遊弋巡邏之時,日艦率先挑釁,北洋海軍在抗議無效的情況下奮起反擊,光緒帝於當月月底發表聲明和俄國結為同盟,共同抵抗日本。
北洋艦隊回港之後,全軍進行休整,有所損傷的軍艦也迅速的返回船塢進行修理。三天後,唐健便奉旨回京述職,接受光緒帝的封賞。
這次,唐健隻帶了李蓋茨和王建川二人隨行,唐健不想那麼大的排場耽誤行程,故三人簡裝出行,於普通人無異,先是騎乘至天津,隨後在天津坐火車直抵北京。
唐健等人來到北京之後,沒有想到整個北京城內的居民聞聲紛紛夾道相迎,交口稱讚,北洋海軍在黃海大東溝一戰雪甲午之恥,全殲驕橫跋扈的日本聯合艦隊,讓在《馬關條約》之後倍感壓抑屈辱的國人揚眉吐氣,唐健也被大清的各省子民稱讚為“戰神”,並視為民族英雄、“中興能臣”。
唐健著朝裝麵聖,殿上文武百官交口稱讚,揚我國威,光緒帝在養心殿上親自嘉獎唐健為護國公,加封忠慶王,唐健成為了非愛新覺羅氏皇室的第一位親王,賞王府一座,可見其規格之高。
唐健在接受封賞之後,匆匆來到了袁世凱的府中,此時的袁世凱是內閣總理大臣,經過五年的綠營的擴編和改革,現在袁世凱在北京和天津一帶擁有十萬北洋新軍作為拱衛京畿之用。
西南部的山西、陝西,東南和南下的山東河南也成為了袁世凱的實力範圍,一時之間,袁世凱手握十萬精兵,要任內閣總理,遙指北京,實力覆蓋半個北方,又有北洋海軍為佐,鋒芒之勁,已無人能與之匹敵,成了清朝名副其實的“攝政王”,所有朝政,事無巨細,必須通過袁世凱定奪之後才可以上奏光緒帝。
而袁世凱的確有治國之才,短短幾年之間內,積極監督實施新政,特別注重於教育和新式學堂的建立,現在整個大清已經是遍習西洋之學,大力鼓勵工商業,扶助民族工業,著名民族企業家巴肥特也被內閣任命為財政大臣,主管大清國庫財政稅收等。
另外,在新政中遺留下來的取消旗人的寄生問題也被袁世凱妥善解決,一部分人分得土地成為了自耕農,一部分經過篩選進入新軍。關於冗官問題,在袁世凱淩厲的手段下,有條不紊的裁減冗疊機構,淘汰冗官,抗旨不從的都被新軍槍斃,袁世凱的各項政策與德國的首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袁世凱也被人成為大清的“鐵血總理”
當唐健入得袁府,袁世凱親自上門迎接,引座酌酒,忙得不亦樂乎。
待坐定之後,袁世凱先是自飲一杯,然後敬唐健一杯,說:“哈哈,複華啊,你這一場仗打得太漂亮了!整整把日本人的一支艦隊給滅了,最後硬是把人家的老巢給端了。”
唐健謙虛道:“哪有,北洋海軍也是付出了極其慘重的傷亡才有這樣的成果的,來,走一個!”
袁世凱一杯酒沒有拿穩,差一點摔到桌子底下,這也叫付出了極其,慘重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