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並沒有搭理唐健,而是自己找了個位置和梁啟超一起坐了下來,倒是一旁的袁世凱臉色有點不大好看。
唐健並不在意,有顏色示意了一下袁世凱,兩人也順勢坐在了康梁二人的對麵,不一會兒,婢女就將已經沏好的碧螺春端了上來,頃刻四人的麵前都填滿了霧氣騰繞的香茶。
唐健和氣的問道:“康大人,何事如此著急找唐某啊?”
康有為怒氣衝衝的說道:“請問唐大人。維新強國,於民於國,是不是好事?”
唐健不可置否的點了點頭。
康有為繼續道:“既然唐大人同意,那為何要暫緩實行撤銷跌散機構,裁汰冗員,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權,這些都是必要改革,大清機構跌散重複,旗人不勞而食,徒增國庫支出,何不用於教育和軍費這些實用支出?唐大人高風亮節,率軍進京勤王,康某敬佩,雖大人支持新法,可這些必要之措舉卻擱置,康某心中不解,特來討教!”說道後麵,康有為的語氣稍稍緩和。
唐健依然是那種和氣的笑容,問道:“康大人,唐某鬥膽問一句,如若這次,我唐袁二人無意進京勤王,那麼現在康大人還能坐在這裏麼?”
康有為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但心中幾於明鏡,如果這次不是唐袁二人率兵進京勤王,按照當時的情勢,慈禧定會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捕殺維新黨人,那麼此刻康梁二人必定是流亡他國,暗自垂淚了。
一直在後麵不語的梁啟超淡淡說道:“如若無二位大人的赤膽忠心,吾等師徒二人恐不複命在!”
康有為回頭瞪了一眼插話的梁啟超,袁世凱隻顧著喝茶,冷哼了一聲。
唐健繼續說道:“縱觀西洋各國,變法之始,無不經曆千辛萬苦,曆時數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有了今日之富強,反觀東洋日本,同樣勵精圖治,變法自強,耗時二十餘載,才有今日之局麵。而康大人維新之始,就接連頒布了上百條法令,以期畢其功於一役,然而,康大人不要忘了,現在的大清仍然是滿人皇族的天下,康大人如此急迫豈不是適得其反?”
康有為張了張嘴,卻沒有說出話來。
唐健沒有理會一旁啞口無言的康有為,繼續說道:“皇上無權,手下無兵,變法之始並沒有堅強的後盾,維新固然是好,可有一些舉措已然大大的刺痛了皇親貴族的切身之利,雖然大清國事衰弱,但要反抗一個毫無實權的皇帝,還是綽綽有餘。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維新變法是要一步一步來。唐某人也知道,冗兵冗員,國庫入不敷出,可要是一下子斷了這些人的活路難免不會成為大清動蕩的不安因素。大清積病久矣,非猛藥不能治,可猛藥也要慢施,不然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希望康大人明白唐某人的苦衷,這維新變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維新之路如履薄冰,小心謹慎,方能富國民強!”
康有為臉色有點難看,梁啟超看著唐健的眼中卻有深深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