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甲午戰爭,誰是勝利者?(1 / 2)

甲午戰爭,誰是勝利者?

新史說

作者:李晨

四萬萬人齊下淚

1896年4月17日,一位年輕人窗前觀雨,凝神良久,揮毫寫下了一首詩:“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個人叫譚嗣同,這一天四萬萬人同一哭,因為它是簽訂《馬關條約》周年之日。

1895年4月17日,日本下關,一位老人用顫巍巍的手在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上簽字:“大清帝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鴻章”。

李鴻章不是沒有爭過。代表中國去議和的時候,光緒皇帝問他如何議和,他回答:“割地不可行,議和不成則歸耳!”中日談判期間,他對他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隻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而中國可抵抗日本至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甲午戰爭結束50年後,中國人民浴血抗戰,終於迎來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無條件投降。但是,李鴻章的清王朝不可能堅決抵抗,這個王朝既怕外國列強,又怕國內的人民,更忌憚李鴻章等這群手握實權的地方大員,它靠什麼堅持?

甲午一敗,賠款給日本前後總計二億六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三年全部收入總和),同時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甲午之敗還招來了一群“狼”,就像慈禧太後說的那樣:“中國變成了一個甜瓜,每個國家都想從這裏切得一片。”

眼看大清國要完蛋了,簽署《馬關條約》的李鴻章,甲午戰爭中的遼東統帥劉坤一,堅決主戰的皇帝老師翁同龢,這些清朝股肱們不約而同向慈禧和光緒推薦同一個也許能力挽狂瀾的人——袁世凱。袁世凱的確很有“能力”,他在甲午戰後第17年,率領北洋軍親手結束了大清國。

被甲午戰爭痛醒的還有譚嗣同、康有為們,他們選擇了改良,不過這條改良路的終點不是維新派的保國夢,而且1898年“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刑場。

另一個對甲午戰爭痛徹骨髓的人是孫中山。甲午戰爭爆發前一個月,他還在給李鴻章上書乞求改良,甲午戰爭結束前一個月,他已經開始籌劃第一次廣州起義。即使到1925年臨死之前,孫中山還念念不忘要廢除《馬關條約》,讓台灣、澎湖回歸中國。

《馬關條約》簽署前李鴻章對伊藤博文說:“縱令爾等再走數千裏,豈能將我國人民盡滅乎?”這話說來容易,前赴後繼的中國人最後做成了,委實不易,九泉之下的李鴻章知道嗎?

豺狼的喪鍾

日本是甲午戰爭的勝利國,從清政府那裏獲得的賠款之巨、得地之廣,掠奪權利之大,超乎了日本各界的想象。當時的日本財閥井上伯爵說:“以前在日本財政收入至多八千萬日元而已。現在有三億五千萬日元湧進國內(中國的首批賠款銀二億兩當時折合三億五千萬日元,贖買遼東半島等費用不在此計算中),無論政府或私人都產生了一種無限富有的感覺。”

拿到這筆巨款後,日本帝國政府把其中的80%投入了軍費,隻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來發展經濟。對於豺狼而言,血腥的成功,隻會助長它的貪婪。日本借甲午戰勝還侵占了中國遼東,不料俄法德三國幹涉,逼迫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雖然日本又勒索了3000萬兩白銀,但卻以三國幹涉還遼為奇恥大辱。甲午戰後日本立即以俄國為假想敵。《馬關條約》簽訂後,伊藤博文內閣非但不裁軍,反而提出未來10年擴軍計劃,每年財政支出預算達到甲午戰前的兩倍半以上,1895年5月17日,日本《報知新聞》公開揚言:“即使把三餐節省為兩餐,也要擴充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