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農村建設視閾下失地農民網絡化培訓模式與管理創新研究(2 / 2)

2.培訓模式的網絡化。一是社區培訓模式:可依托社區教育網絡開展失地農民辦學、聯結、谘詢和教學業務指導,並通過整合鄉鎮資源,在鄉鎮建成失地農民培訓基地,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培訓。二是訂單培訓模式:企業及時向政府提供崗位信息,政府負責組織、協調、監督培訓質量。委培培訓機構根據企業就業崗位需求,製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訓合格的農民學員。三是遠程培訓模式:利用各級農村遠教辦、農廣校深入基層的優勢,利用全國遠程教育衛星專用頻道、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和各省市地區的農村遠程教育網絡的教學資源,組織失地農民進行個性化學習培訓。

3.培訓內容的網絡化。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補償性培訓等構成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內容的網絡化,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持續發展能力,消除失地農民“文化上的欠缺”,為他們職業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奠定基礎,從而保障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以便融入主流社會。

4.培訓技術的網絡化。失地農民的網絡化培訓體係可綜合應用微型移動學習模式,教育虛擬社區,或將混成學習應用於失地農民培訓,利用現代化培訓技術實現失地農民優質教育培訓資源的共享及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和學習活動的自主化,強化失地農民教育培訓效果。

構建失地農民網絡化培訓體係,實現培訓機構的網絡化、培訓模式的網絡化、培訓內容的網絡化、培訓技術的網絡化,將微型移動學習模式、教育虛擬社區、混成學習等新型學習模式應用於失地農民網絡化培訓體係,改善當前收效甚微的失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發展能力,為他們的轉移就業奠定基礎,從而保障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失地農民綜合能力的提高和轉崗就業問題的有效解決,將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人們的安居樂業,有利於促進和諧社會的可持續和協調性發展,有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麵推進。通過將研究成果以係列論文的形式進行發表,可以為政府有效解決失地農民轉移就業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參考文獻:

[1] 樓培敏.中國城市化:農民、土地與城市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陳貴楊,春桃.中國農民調查[M].人民出版社,2006.

[3 ]陳傳鋒等著.被征地農民的社會心理與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 ]鮑海君.政策供給與製度安排:征地管製變遷的田野調查[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5 ]鮑海君,黎默耘,俞紅燕.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下的網絡化失地農民教育培訓[J].現代教育管理,2010,(12) .

[6 ]李文星等.城鄉統籌中失地青年農民培訓及就業的困境及對策——對西部某大城市周邊六個鄉鎮的實證研究.生產力研究,2007,(10).

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農村建設視閾下失地農民網絡化培訓模式與管理創新研究》,課題編號:HB12SH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