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始於質疑,終於質疑(2 / 2)

2.通過動手,培養質疑能力。

如在教《降落傘》一課時,讓學生用自帶的材料自己先做一個降落傘,比較自己製作的降落傘在同一高度放下,哪個降落得快一些,哪個降落得慢一些?為什麼?如果要讓快的慢一些,讓慢的快一些,你有什麼辦法?學生紛紛動手製作,並不斷改進降落傘,使它既能快起來,又能慢下來。學生通過動手製作,知道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降落傘下墜物的重量有關,與傘麵的麵積有關,與傘麵的材料有關……

3.通過實驗,培養質疑能力。

如在教五年級《光沿直線傳播》一課時,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光是不是直線傳播的。在學生實驗桌上準備一個紙屏、一支蠟燭和一個帶有小孔的紙板,請學生按照實驗步驟先依次擺放好蠟燭、帶有小孔的紙板和紙屏,然後點燃蠟燭,並不斷移動紙屏,直至在紙屏上能看到一個清晰的蠟燭火焰的像為止。學生通過實驗,看到了一個倒立的蠟燭火焰的像,明白了火焰的像倒立的原因是光通過小孔時是沿直線傳播的。

三、拓展質疑空間

在科學教學中,有時不僅需要課內的實驗教學,更需要課外實驗的輔助。缺少了課內實驗教學,學生缺少了交流,較難理解把握科學實驗的本質;缺少了課外實驗操作,部分實驗教學很難完整體現科學實驗的本質。可以說“第二課堂”的合理利用,與科學學習過程相輔相成,讓學生在課外實踐和課內實驗相結合的活動過程中,更全麵更清晰地掌握科學實驗方法、培養科學質疑能力,鍛煉科學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如在教學《觀察幾種不知名的礦物》一課時,一般情況下,老師會出示材料袋的岩石,學生小組進行觀察。經過《岩石和礦物》的學習,學生對已有的岩石已經基本熟悉,沒有新的礦物料,學生失去興趣,探究就沒有意義。教學前,安排學生觀察、采集身邊的岩石和礦物,課前準備不知名的礦物。在課外的觀察和采集中,學生會利用所學知識,在活動中對所采集的岩石主動辨認和分類,選擇自己辨認不清的岩石和礦物帶到課堂上,對進一步探究興趣極為濃厚。對岩石和礦物的分類研究,不僅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在課後的生活中也會繼續觀察和質疑。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觀察體驗,在課堂彙報、交流中,提出新的質疑。

實踐證明,科學需要質疑,沒有質疑就不會發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終生受所用。在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大膽質疑,養成質疑的習慣,保持對自然現象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學會質疑,在科學課中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行濤,等主編.小學科學新課程教學法.開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