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探討(2 / 2)

三、內容整合不等於內容組合

整堂課學生玩得不亦樂乎,氣氛很熱鬧,但是仔細探究發現,學生有的並沒有掌握像“包彩粽”、“製作”彩蛋這樣簡單的技巧,而是過多在回味課堂上的熱鬧氣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個領域的目的是讓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較好地銜接,但是不是用簡單的幾個活動就能銜接?我在這節課中試圖把知識銜接起來,聯係曆史、政治等學科,但是這堂課整體上我覺得更多的像是活動課,忽略了美術學科的特點,衝淡了美術本身的鮮明個性,導致在教學上偏離以美術為本的原則。我們應當尋求真正意義上的所謂銜接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如初二一節《時間的“表情”》,重在指導學生設計出有創意的鍾表。課上,學生積極配合,尋找適合的材料,合理分工,進行有序的拚貼、裁剪,不時有新的創意出現,結束階段,學生的作品很多,評價這一環節,先是小組評價,之後是同學評價其他組的作品,最後由教師評價。整個過程看似很圓滿,但是,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四、多元化評價不等於學生評價,教師評價

我的課堂評價是否太“公式化”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有好的想法、好的構思時,我並沒有評價他們,鼓勵他們?而是為了趕進度,讓學生著重動手製作。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我更多的是說些通用的評價語言,並沒有真正為了作品而評價,這樣的評價更多的是走形式。作評價時,我沒有間接地引導學生如何評價,錯失了一個好的示範評價的機會,回顧起來,這堂課的評價太膚淺了。

課堂上為什麼要有評價這個環節呢?一是檢測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一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現同學間的優點,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其實美術課的評價,可以是對學生完成的作業評價,也可以是對課堂上學生的一個閃光點進行評價,可以采用分數、等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激勵方式,更可以是學生討論評價,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評價中,與教師共同完成對美術學習的評價。

新課改仍在繼續,相信隨著對新課改的深入解讀,課堂會越來越有韻味,越來越有活力,教師也會不斷反思,很好地為課堂服務,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參考文獻:

[1]安迪·斯蒂克斯等著.屈書傑譯.有效地課堂指導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全日製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