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及我國的應對策略
特稿
作者:王建
2013年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我看來不僅是在向危機爆發前的形態回歸,而且是在醞釀著新的、更大的危機爆發。
冷戰後西方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實體產業外移,虛擬經濟膨脹。發達國家開始轉向金融產品生產,並用這些產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實物產品相交換,資產泡沫與貿易逆差由此膨脹。然而,2007年資產泡沫破滅後,危機開始爆發,發達國家想走回發展實體經濟的老路,提出所謂“再工業化”,但未見成效,被迫走向老路。
QE縮量寬鬆貨幣依舊
美國股市去年50次創新高,道指漲幅為27%,標普指數漲幅為30%,納斯達克指數漲幅34%;日經指數漲幅57%;歐洲指數漲幅17%。不僅股市,近兩年發達國家的房地產價格也在迅速上漲,美國2013年的房價也上漲了13%,有300多個城市的房價已經超過了危機爆發前。
如果有實體經濟複蘇支撐,股市和房地產的繁榮是正常的,但是直到2012年美國GDP才恢複到危機爆發前的水平,2013年11月,美國的工業指數才回到危機前的最高點。所以,股市和地產的繁榮,不過是在走回原來導致金融危機的老路,是新的泡沫形成。
美國股市是否存在泡沫還可以看其市盈率。美國羅索2000指數反映中小企業股價水平,去年其平均市盈率居然高達75倍,道指和標普的市盈率也在17-20倍之間。去年中國經濟要好於美國,但A股的市盈率去年隻有9倍。因此美國股市好,並不是經濟好,而是靠超寬鬆流動性支持。
美聯儲表示要退出QE,從今年開始每個月要減少100億美元的國債購買額,這個消息自去年12月初公布後,美國股市不降反升。美國人說,這說明我們的股市不是靠貨幣堆起,而是依靠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然而實際情況是,進入2013年12月以後的頭兩周,美聯儲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1230億美元。去年美聯儲全年貨幣發行量是5630億美元,1230億美元相當於全年新增貨幣的五分之一。
美聯儲還是依靠增加流動性支持資產價格,維持市場信心,隻不過手段有所變化。貨幣投放從美聯儲購買財政部國債,變成了向金融機構收購爛資產,其中的手段之一叫“逆回購”,即美聯儲用現金收購金融機構的各類資產。
去年美聯儲把金融機構申請逆回購的定額上限從5億美元提高到10億美元,到12月又提高到30億美元。去年12月美聯儲僅一次逆回購就給100多個美國金融機構發送了2300多億美元的現金,回購了不知什麼樣質量的一批各類債券。
所以伯南克在今年1月3日進行的最後一次在職演講中說,美國不會結束寬鬆的貨幣政策,隻是方法有變化,是“用特殊的方法來維持QE”。
其實就是讓這些金融機構繼續發金融產品,讓中國等其他國家來買,以此形成資產項下的順差,然後去維持經常項下的逆差,還是玩的危機前這一套。是泡沫就有破的時候,今年可能還破不了,但是到明年泡沫破滅的可能性很大。
2013年美國貨幣方麵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即前幾年新增QE和新增M2總量差不多是相等的,但2013年的QE差不多是10000億美元,M2隻增加了5600億美元,說明新發出來的貨幣有相當一部分開始外漏。去年歐元開始走強,還有大量資金進入日本,可能都與美國貨幣外流有關。
日本實體經濟難恢複
日本是發達國家中第一個發生資產泡沫危機的國家,而且自20世紀90年代危機爆發後,雖然曆經20多年,也想盡辦法,但日本經濟始終沒有走出低迷。從日本的案例可以觀察當前世界性金融危機的走向。
自安倍晉三上台後,日本實行了比美國還要寬鬆的貨幣政策。按安倍的設想,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之後就是極度寬鬆的財政政策,然後通過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超寬鬆”,引起民間投資需求,最終帶動經濟增長,這就是安倍所謂的“三支箭”。
2013年我們已經看到,安倍的第一支箭射得比較猛,100萬億日元已經發出來,第二支箭—財政也射了一部分,關鍵是第三支箭怎麼也射不出去。
觀察日本私人設備投資,直到去年11月份仍是負增長,一大批日資品牌大企業不斷關掉設在本土的工廠,靠出售資產來過日子。這些企業的股票賣得好,利潤增加,是他們把本土和海外的資產都賣掉,靠暫時性提高利潤提振公司股價。
這背後反映的是日本實體經濟並沒有因為超寬鬆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相反,日本超量供應的貨幣,主要是流入股市,隻能點燃虛擬經濟的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