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話題
作者:呂正韜
今年7月中旬,北京人民大會堂,兩岸6000名青年學子熱情地攀談歡笑,“兩岸同心,我們同行”主題聯歡活動正式開啟,胡錦濤總書記熱情地與青年們交流互動,萬人大禮堂成了歡樂的海洋。這一幕正是兩岸關係走上和平發展的快軌,兩岸交流與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何適應兩岸關係不斷躍升的新環境,更加主動、科學地開展對台傳播,持續深化兩岸民眾的彼此了解,為兩岸建立、擴大和累積全麵互信添油加力,進而增強兩岸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
受眾:兼顧“精英階層”、“草根民眾”和島外台胞
受眾是信息傳播的終端,是開展傳播活動的目的和歸宿。由於文化和曆史的原因,台灣民眾地域化、族群化、階層化的特點較為明顯,而且,受到選舉政治人為操縱因素的一些影響,台灣政治層和社會層的意誌並不完全一致,有“廟堂”、“江湖”二元化的傾向,在對大陸的認知理解上,也有較為複雜的觀念分野。“台灣民眾”是一個泛化的概念,要搞好對台傳播,隻有先在“對誰說”的問題上多費思量才能做到“精確製導”,更加有的放矢。當下,我們的對台傳播應當實現“麵”與“點”的結合。“麵”就是將具有共性意義的信息以大眾化的形式向全體台灣民眾散播;“點”則是針對不同的受眾結構“按需分配”,突破一個聲音的束縛,進行分眾化的點播。同時,我們尤其要關注那些能夠在民意市場發生影響,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具有較強張力的特定受眾群體。
首先,要兼顧“精英階層”和“草根民眾”。精英階層和草根民眾是受眾光譜的兩極,具有相互牽引的張力。一方麵,台灣的社會精英往往有較為明晰的政治立場和大陸觀,占有較多的社會資源,通常會有一定規模的“粉絲”,能夠起到輿論領袖的作用。台灣的一般民眾對大陸的了解和認知在相當程度上還是受到島內精英層的影響。另一方麵,台灣的草根業已形成的民意又會以社會輿論的方式影響精英的公共決策,進而影響兩岸關係。我們的對台傳播要緊緊扭住兩極:既要通過高層交往,推進製度建設等方式加強與台灣精英層的對話和溝通,又要著力開拓“一竿子紮到底”的傳播方式,讓台灣的草根民眾能夠更直接、更便利地獲取大陸的第一手信息,增進對大陸的了解,感受大陸的善意。
其次,不能忽視島外的台胞群體。一是要關注“兩岸族”。由於大陸對台的持續開放和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化,有較長時間居留於大陸、富有兩岸生活經驗的台商、台幹、台生、台眷群體經過20餘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他們通常被稱為“兩岸族”。據台灣“中研院”的一項研究,“兩岸族”已占到台灣人口總數的13%。他們對兩岸都有深刻的認知和鮮活的體驗,在大陸和台灣都有相當的社會關係,是承擔兩岸溝通功能的重要紐帶。由於沒有人為的阻隔,他們又能夠最直接地接受大陸的信息,是我們開展對台傳播的重要對象。二是要關注海外台胞群體。海外台胞是海外華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群體普遍有一定的事業成就和社會地位,他們對祖國大陸的觀念和態度往往對島內輿論和海外輿論都有一定的影響。針對這兩個群體,我們應當更好地向他們宣介大陸的現狀和對台政策,讓他們更真切地感受大陸情誼,充分發揮他們的傳導功能,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帶動更多的台胞了解和認識一個真實的祖國大陸。
內容:體現“同一”和“差異”並存的特點
兩岸同宗同源,文化和語言同一,對台傳播屬於文化內傳播的範疇。同時,由於曆史的原因,台灣和大陸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許多方麵又存在諸多差異。既有極高的同一性,又存在現實差異是兩岸信息溝通的基本特征。我們的對台傳播在內容設置上要將這種“同一”和“差異”並存的特點體現出來,必須緊密契合台灣民眾的思想、心理和情感需求,努力實現傳播者“想要表達的”和接收者“想要知道的”兩者間的平衡和融合,更加周到全麵地提供信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