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當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1 / 2)

對當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高教研究

作者:劉娟

【摘要】近年來,高職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力度不斷加大,目的是走高職特色語文教學之路,凸顯語文教學與職業能力的對接。雖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結合教學實踐指出高職語文教學改革中重“技能性”、輕“人文性”的問題,建議將二者並重,相互滲透、補充,實現語文教育目標。

【關鍵詞】高職 語文教學 改革 人文性 技能性

目前,高職語文教學使用的教材已基本由原來的純文學內容或文學與實用語文知識相結合的框架轉變為純粹的實用型語文,以貼合高職教育所強調的“技能”,突出語文的實用性、工具性。根據各學校的不同特點,有的教學內容以實用寫作為主,有的以口語表達為主,有的將實用寫作和口語表達相結合,以這些來替代文學內容。這類內容看似具有高職語文自己的“特色”,與學生所學專業更加貼近,甚至是圍繞專業編選教學內容,使語文教學與專業的關係更加緊密。

語文學科除具有工具性外,更具有人文性。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受到高雅的審美情趣的熏陶。教學實踐也證明,目前的改革是有瑕疵的,它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勁頭,沒有長期的應用和實踐,學生也不能一下子掌握實用知識或技能。由於高職院校沒有專門設立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如果語文教學再不擔負起這份重任,那麼將導致高職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

一、當前高職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改革後的教學內容表麵上看起來更專,更有針對性,實際上範圍縮小、內容單一、較為枯燥。長期學習這類內容,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感,認為這些內容沒什麼可學,隻要記住格式或者需用時套用格式就可以掌握了,甚至認為這些東西在實際工作中學習比在學校課堂上學習有更好的效果,教學難免出現被動。

其次,現行的教學內容將高職語文職業化,脫離了大語文視界,忽視了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育。有些人認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需要更多的是與人進行溝通交流和進行一些實用文寫作,所以就幹脆撇開對培養學生文學素養、思想道德等較為重要的文學鑒賞部分,專注於培養學生的說和寫的能力,結果導致學生文學素養出現下滑。所以,單純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和寫作技能的教學和訓練是不科學的。

再次,語文教育擔負著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思想道德的重任,單純的說、寫技能訓練在擔負此功能方麵有所欠缺。在市場浪潮的衝擊下,如今的學生顯得浮躁,在平時學習中,他們往往認為技能是最重要的,練好技能就可以勝任一切。但掌握技能隻是社會所需要的一個方麵,而人在社會立足還要靠其他一些素質,如為人處事的道理、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健康的情趣等。而所有這些必須在包含文學鑒賞等內容在內的大語文的潛移默化中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