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例談博客技術輔助校本泥塑課程教學(1 / 3)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一則運用案例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把平時對教育技術的實踐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同時總結一下自己的體會,以激發同仁們對教育技術應用應有的關注。

關鍵詞:博客校本課程教育技術

教育技術,根據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的定義是指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下麵提到的博客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之中,便是一種很容易掌握的教育技術。

眾所周知,博客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網絡技術,她開啟了所謂的Web2.0時代的大門。博客是一種平民媒體,它讓每個人的話語權都能得到保證。學生和老師隻要初步掌握一點網絡基本應用就能夠輕鬆駕馭。博客可以作為傾訴的地方,一些平時無法用語言或其他手段進行交流的東西在這裏盡可以暢所欲言,既方便又簡潔;博客還可以鍛煉人的寫作和表達能力,解決與人溝通的問題;另外博客也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強交流,聯係感情;博客的輿論監督作用,常使得評價越來越方便、公正。

說起筆者真正想到用博客這個具體形式來輔助泥塑教學的原因,就要從泥塑課程特點談起。泥塑課程是以發現美、表現美和展現美為切入點的綜合性活動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製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設置的課程,有著非同一般的校本課程的特點。在泥塑課上,孩子們可以感受紫砂泥的特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體會創造過程的樂趣,將童稚娛樂活動融於學習活動中。教師更可以充分利用泥塑課的優點來調動孩子們的興趣,在快樂中讓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但是她也有先天不足的缺憾,而這些缺憾正好都可以用博客技術加以彌補:

第一,從泥塑課程的內容看,泥塑課涉及的內容材料學生往往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或者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下孩子們鮮有機會去仔細觀察體會外麵的世界。而觀察外麵的世界用網絡來得最快最高效。

第二,從泥塑課程使用的方法和技法教學的角度來看,單純的講解和示範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博客平台可以用文字、圖片和視頻3種形式來拓寬學生知識麵,將技法描述得更形象。

第三,從作業保存角度看由於受到材料和設備限製,我們的泥塑課作品很難保存下來,即使學校可以提供保存下來的場地,保存泥塑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一件極不經濟的事情。而博客網站上可以把學生的作品用數碼照片的形式進行長期保存,為學生提供了存放作品的空間也為下一輪教學積累了素材。

第四,從評價的角度看,我們不可能在課堂上評價所有學生的作品,而且就一件作品的評價有時也會陷入教師的觀點使得評價的公正性得不到體現。而用博客的評價功能則可以對所有(理論上是)作品進行評價——暢所欲言。

綜上所述,博客網站提供了學生的學習平台、作品保存的平台、交流的平台、評價的平台,是泥塑課程不可多得的輔助手段。

下麵筆者就以五年級教材中的《陸地上的精靈》一課為例,說說具體做法。

一、準備階段,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平台

建構主義認為,個體學習需要先前知識的支持。如果個體沒有先前形成的知識結構的基礎,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識的。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能夠學習的就越多。因此,施教者必須為學習者提供基於先前知識的路徑。而筆者提供的這個路徑正是基於博客網站的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