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第一崮一抱犢崮(3 / 3)

天台的上麵就是抱犢崮頂端,頂端是非常開闊的平台,石廟的地穴仍然殘留著過去的遺跡,據說,那個殘存石廟的遺跡是太山老奶奶,她經常保佑黎民百姓,為老百姓祈福,風調雨順,可惜,她的石廟毀於戰亂。站在崮頂上,眼望四方,腳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特別好看,我用相機記錄下這人間的美景,綠色的山巒錯落有致,耳邊響起鬆濤聲。崮頂長風浩蕩,烈日炎炎。左麵是蓮花山,右麵是杏花山。平坦的崮頭確像一巨大的仙台。若遇雲霧天氣,山中白雲蓊鬱而起,遠遠望去,嫋嫋煙霞環繞峨峨崮頂,若隱若現,整個崮頂懸浮於白雲之上,宛如虛無縹緲的仙山瓊閣。

大殿的前麵,平坦寬敞,有一深井,叫天賜福。據說,如果喝了井裏的水,就會有好運相伴,但我到達那裏時,井很深,但已經幹涸了多日。雖然沒有水,但很多遊人爭相在那裏照相,也不妨到此一遊的美好。上麵的涼亭裏有年輕的情侶坐在那裏,親密無間竊竊私語,仿佛不是在旅行,就好似在城市公園的一角,安靜地享受著他們的愛情。

巢雲觀

在抱犢崮西南麓,有一條幽靜平緩的深山穀地,因為與世隔絕,空氣甚好,水草豐美,山水如畫,就成了僧道徒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這裏原有古宗教建築兩座,稱為清華寺、巢雲觀,當地人俗稱上觀、下觀。我們是從上往下來的,所以,有一幽靜的長圓形洞門,順著台階通往上觀內,最讓人驚訝的是院內有一棵大銀杏樹。確切地說,有二棵,緊挨著,他們兩個一大一小,一粗一細,細的緊緊偎依在粗的身邊,令我想到去嶗山時,看到的一棵二奶樹,跟這二株一大一小的銀杏差不多,一個高大粗壯,有力,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像是一個體魄壯碩的男人,旁邊的這棵則宛若細柳,嫵媚的依在大樹的身邊,好似年輕的女子偎在男人的懷裏。這棵銀杏樹少說得有上千年,樹幹粗得有幾米寬,我試圖去抱那棵古老的銀杏,但根本抱不過來,導遊說,這棵銀杏大概有二千多年了,我努力用相機給他來個全身照,很不容易才用廣角鏡頭收進來。分出的枝叉,同樣茂盛,如擎天巨傘,整個院子被他遮蓋住。留下一地的樹蔭,大熱的天,站在他身下,真的很涼快呢,大樹底下好乘涼,沒錯啊。有人在上麵拴了很多紅布條,以求福。巢雲觀後東側有個水簾洞,洞口石壁上,終年有泉水滲出,斷斷續續,如掛著一副玲瓏剔透的水晶簾。稍高處有個桃源洞,洞口大樹盤根錯節,洞內坦如平地,宛如小廟堂,想係當年孤身老道修煉棲息之處。有人把這裏稱為“海西第一洞天”。這個洞幽深莫測,當地有“桃源洞內點火,豬尾巴洞(在崮頂)冒煙”之說,所以很可能是個相通連的溶洞。

十八羅漢洞

抱犢崮頂上,史書說,佛刹叢林,清虛盛景,相傳為天下三十六福地之一。我們爬到山頂,在山頂一台階上,可以清晰地看見寺的殘存遺址,碑文。從碑文上看,寺廟建於漢代,為如來佛行宮,曆代王朝“敕封榜渝”,幾經修葺,現存遺址佛樓門匾上清雍正皇帝親筆禦書“釋加文佛”,被古今渴求功名的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靈峰寺鼎盛時期,殿宇軒昂,氣勢宏麗,300餘僧鹹集於此,拜佛誦經,香煙繚繞,後毀於戰亂,現存有佛樓、鍾鼓樓遺址,已被修複對遊人開放,崮西有建於明朝以前的巢雲觀、三清觀,俗稱上、下觀。在山頂崮門東邊數十步的巨壁下,洞內石壁上刻有佛像浮雕,造型生動,情態逼真,岩壁上大大小小的佛像共十九尊,有的已麵目全非,依稀可辨者隻有少數幾尊。

下山時,比較匆忙,還有幾個景點沒有去,八百裏沂蒙,要是一眼看盡,一筆寫盡,是不可能的,所以,七天的行程,八百裏沂蒙,還是慢慢地看和走吧,然後,用心情,用相機,用筆,記下一路的點點滴滴的美好,與讀者一起在文字裏走遍天下。是我們讀書人共同的理想。